说到女上司,有很多妖魔化的描述。挑剔、难搞、情绪化,是她们通常的代名词。关于女上司和小助理最有名的一部电影,应该算是《穿Prada的女魔头》了吧。
我遇见的第一位女魔头,她不穿Prada,但是气场一样强大。
她气场强大,让人害怕
我很喜欢《穿Prada的女魔头》这部电影,喜欢到每年都至少要拿出来看好几遍。
每次觉得自己因为工作压力或情绪变得不好看、胖,甚至邋遢的时候,只需要重温开头五分钟,看到一个又一个女生在快速切换的镜头里认真穿上外套,涂好口红,踩上高跟鞋,好像战士穿上战衣那样走出门去,就感觉自己又可以斗志满满地回血了。
而且,它会提醒我,在很多年前,刚刚踏入职场的时候,我也曾经是一个为了得不到金色五角星而哭泣的安迪啊!
我遇见的第一位女魔头,她不穿Prada,但是气场一样强大。
大四那年,我在一家德国媒体集团的中国分部得到了一个实习编辑的职位,最开始的工作是做些外文资料的编译,顺便负责一些边边角角的生活方式类小栏目。
有一天,办公室气氛突然微妙地紧张起来。行政主任尤其慌张,跑来跑去,早早在茶水间里准备好了成箱的巴黎气泡水。每个人都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S下周要来中国出差了。
S是谁?略为相熟的同事小心翼翼跟我爆料:这位女上司是德国总部的高层,分管整个亚太区和东欧、俄罗斯的杂志内容,在公司工作超过20年。设计师出身的她,是个疯狂的细节控,每期杂志出版前,中国同事们做的所有版面都要传真到德国去,由她一页一页评审。
那语言不通怎么办呢?我问。可以翻译呀,同事说。“她很恐怖的,每个选题都会盘问你背后的逻辑、文章结构,插图拍摄创意……总之所有细节。如果你没想清楚,她问起的时候支支吾吾不能立刻给出答案,那就惨咯!”她最后长长吐出一口气,很心有余悸的样子。
第一次正面接触,我哭了
很快,传说中的女上司就来了。
她的个子不高,一头齐耳金色短发。但是当她从办公室的另一端看似很平常地走过来时,每个人都会自动在走廊里侧身让出一条行走通道来,就好像《穿Prada的女魔头》电影里米兰达第一次亮相时一样。你能在每个同事的脑门上读到她们内心的恐慌:快点!桌子整理干净!版面资料拿出来!S来了!S来了!
我手里有一个心理测试栏目。之前,选题大多数是从外刊上直接拿原版翻译的。德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逻辑有些不同,我总觉得它有点不接地气。于是,我从网上找了一个看图形测心理的案例。
S看版面时发现,这栏目跟之前长得有点不一样了。然后,我被召见到她的办公桌前。她问:“这个栏目为什么突然换了风格?”我说,因为我觉得之前的内容不够好。
她看着我:“我们之前的心理测试栏目在每期读者调研里得分都很高,如果你觉得它不够好,有什么实际论据可以支撑你的观点?还是你仅仅个人觉得它不够好?”我愣了一下,答不上来。我确实没有做过任何数据调研。
她又问:“现在这个测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你要怎么样说服我这个来源不明的测试是准确的呢?”我还是答不上来。她的蓝眼睛很严厉,好像能够把人看穿。一阵委屈涌上来,然后我做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我,哭了。像所有考试没考好又找不到理由的小朋友一样,哭鼻子了。她叹了口气,很无奈地挥挥手,“你再回去想想清楚吧。”
那是我和S第一次正面接触。我记得那次谈话的每一个细节,但很显然,那并不是一段让人愉快的回忆。
第一次对她说不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哪怕已经顺利转正,并且有机会负责更多重要栏目,我对她的感觉,仍然跟其他同事差不多:尽量少打交道。我们都有点儿怕她。
不久后,公司内部架构调整,原先负责替S翻译的同学跳槽,中国区老板说,以后你来负责跟她对接吧。你德语系毕业,又是编辑,对杂志内容熟悉,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人了。
说的也对。何况老板决定好的事情,你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嗯,这是职场规则)?
我就这样小心翼翼地开始了跟S的“亲密接触”。汉堡和上海时差7小时,我们会提前一两天约好电话会议时间。通常电话会议会持续至少2个小时,往往,终于挂上话筒的那一刻,我会觉得整只耳朵都是发烫的。
这份新工作对我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在毕业三年之后,我的德语听力和口语水平再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起初,我只是做最基础的工作:把选题一页一页翻译给她听,把她的问题记录下来,再在编辑会议上同步给同事们。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样效率很低。为了节约时间,每次在跟S电话会议之前,准备资料的时候,我会琢磨:如果我是她,会问些什么问题?我会觉得这些选题和版面有哪些地方还不够好? 那时,我没有意识到的是,这已经是某种程度上模拟主编思维的练习了。每次和S通话,都是一次学习怎么做主编的过程。
现在回头想想,25岁的我,当时是多么的幸运。因为很多时候,成长就是在这些“向前多走一步”里面不知不觉从量变到质变的啊。
在职场里,要获得上司或同事的信任,往往就是一个微妙的瞬间。在那之前,你们可能只是同处一个屋檐下一起工作的关系而已;而在那之后,你们之间会有一种叫做“信任”的化学元素产生。
在《穿Prada的女魔头》电影里,那个瞬间,发生在安迪抢在米兰达挑剔之前完成了她所有已交待甚至未交待的工作任务清单,女魔头悄悄露出满意笑容的时候。
而我和S之间呢?我固执地认为,是当我第一次对她说不的时候。
没有人可以对S说不的,这是我从实习生时代开始,办公室里每位同事就挂在嘴边重复一百遍的真理。
然而某一天,当S照常从她的角度对某位同事的选题提出质疑时,我决定发表一下我的不同意见。两个国家的文化不一样,即便是最有经验的德国主编,也未必能够理解中国年轻人时下在想些什么,讨论些什么,更别提那些独具文化特色的段子和自黑幽默感了。
我试着把我的理解、我的角度,解释给她听,并且做好了被她驳回的准备。然而,略意外,她说:“如果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就按照你们的想法来做吧。”
在那之后,我们的电话会议渐渐从她单方面的意见传达,变成了平等的讨论。我很喜欢这种感觉:首先,我能学到更多东西;其次,我开始渐渐感受到同事们对我的依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传声筒,是那个可以代表她们发言,代替她们表达自己独立意见的人。
并且这个经验教会我两件事:一、有时候,说“不”比说“是”更能够让你赢得尊重。当然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过程来做支撑。二、主动承担更多责任,会让你有机会获得更多回报。
而我和S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亲近起来。我们会在她来中国出差的时候,约好某个周末来公司加班,先到的人去买咖啡。 空荡荡的周末办公室特别安静,我们把各种外刊上好的栏目和选题撕下来,全部平摊在办公桌上甚至地毯上,盘腿坐在椅子上开始新一轮讨论。时间在工作中过得飞快。如果你还年轻,单身,野心勃勃并且本身就对这个行业感兴趣,你是很容易被这种感觉迷住的。
S说:我在德国的时候也经常会一个人周末跑到办公室加班,特别容易有好的想法,效率也会变得特别高。
我由衷地表示赞同:我也是!
我想,我大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变成一个工作狂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