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虹口唐山路、东汉阳路与商丘路三条马路交界处,有一栋如同一条轮船停泊在那的四层楼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周围都是石库门弄堂房子以及棚户简屋的区域里,这座建筑无论是建筑高度还是结构水准,确实可以称得上是鹤立鸡群。当地的人们称其为轮船房子。它前面没有高层建筑阻挡,向前一直可以看到黄浦江上大船的桅杆和烟囱。到了三层楼阳台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外滩建筑的天际线。但隔着东汉阳路是包括一排临街店面的叫作祥裕里的石库门弄堂,夏天从黄浦江吹来的清凉东南风常被阻挡,祥裕里的居民不免发狠道:“这条轮船什么时候才能开走啊!”
据我父亲生前告诉我,上世纪30年代英商德和洋行根据其董事长雷士德的遗嘱,建造了一所海运学院(现为海员医院),轮船房子是为教师作宿舍而建造的,所以尾部模仿船尾搞成了圆弧形。抗战期间,日寇占领了这条“船”。等到抗战胜利,德和洋行收回,包括我父亲等许多该行的员工,都把家搬了进去。我家就住在东边数过来的第二幢单元,前门是唐山路31号。1946年4月我就出生在这里,在成家前都是在这座房子里度过的。
轮船房子的住户,一般都有一点文化,在解放初期,为开展里弄居委会工作,发挥了作用。我母亲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她天性热情,担任了居委会副主任兼妇代会主任。她呕心沥血帮助许多劳动妇女识字,摘了文盲帽子的妇女大姐给她送锦旗,上面有“李老师盛华”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她把家里的风琴搬上临时搭建的舞台,教台下广大儿童学唱歌颂翻身解放的歌曲,获得了小朋友的尊敬。直到晚年,还有已经四五十岁的当年小朋友主动迎上来,叫一声“李大姐姆妈”。
轮船房子的居民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培养。孩子们也确实很争气,即使在很难考的年头,都能考上包括清华、交大、浙大等在内的重点大学。因此,从“两弹一星”到如今的高铁技术的业务骨干人才辈出。许多孩子还多才多艺。我姐姐是个绘画高手,还曾是交大游泳队的队长。我哥哥是篆刻、书法皆通的化学分析专家。我虽然学的是桥隧,但还是一名兼文学和科普的“双重”作家。唐山路27号还出过小有名气的配音演员翁振新。17号的王照明的儿子就是当下上海女排的主教练王之腾。
邻里和睦也是轮船房子的老传统,如今虽然许多人家搬离了原址,但情谊不散。我们这些发小们组成“唐山路船房子”微信群,互通信息。我曾写一篇怀旧散文,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是群里,就是原来祥裕里等周边居民都广为传播。如今,周边居民都托党的福气,动迁搬走了,留下了“垂垂老矣”的轮船房子依然耸立在那里,不知前途如何。希望能够把它与海员医院连在一起留下,因为它曾经也是上海一处重要的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