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3月1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浦江学堂的“四个不可”
姜燕
  是让孩子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父母的“溺爱”,在“纯净”的封闭环境中诵读圣贤,还是保持正常的生活轨迹,在世事纷纭中理解所学的孔孟之道?鲍鹏山态度坚定地支持后者,并加以解析、归纳为“四个不可”,定为浦江学堂的施学之道。

  让七八岁的孩子脱离家庭,去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这味“药”未免副作用太大。鲍鹏山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更加幸福,以教育之名剥夺了他现在最幸福的事,办学的最终目标和效果令人怀疑。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成长,其内心对家庭价值的认可、与父母的关系,可能都会留下创伤。“传统文化普及不能‘偏执’,要平和。”鲍鹏山说。所以,“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不可脱离家庭环境”,要维系人伦与幸福,维护家庭之价值。

  “浦江学堂不做‘减法’,只做‘加法’。”鲍鹏山说,学堂不减去现行教育体制任何功能,不自立一套封闭的教育体系。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浦江学堂的大门一关,里面的在读里面的书,外面的在读外面的书,结果会怎样?学员们缺乏现代知识教育,出去后和外面的孩子也没有共同的经历和话语体系,会产生交流障碍。所以“不可没有与同时代人相同相似的人生经历”,要融入社会;“不可脱离其他学科的学习”,要融汇于现代社会知识、技术、职业和话语体系之中。

  不是学了传统典籍就会成为神童或者“绝世而独立”的“高人”,所以“不可脱离国家义务教育体系”,学习传统文化要先保证一个稳妥的未来。鲍鹏山说,只有在体系内读书,才能按部就班,否则将来只能去国外读书,这是一条非常冒险的路;义务教育提供其他知识的学习,传统文化教育只能给予传统经典的学习,现代人不能只有经典,而远离现代知识。

  本报记者 姜燕

  家长感言

  谭晓红>>>

  浦江学堂是我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吴华承>>>

  鲍老师说,有些是必须的,有些不是,英语、奥数、钢琴等都很重要,但有一样是必须的,就是做人。我和妻子思考了很久,人生就是马拉松,为人处世比名牌大学更重要。后来我们就把英语奥数和表演都推掉了。

  王燕>>>

  影响了周围很多人,同事朋友会感觉到他说的话语不一样,问我们在上什么课。

  杨文澜>>>

  外婆也会来请教孩子,让孩子在家里不会觉得是一个总需要帮助的角色,而是也能帮助别人。

  张巍>>>

  孩子一年级进浦江,学习历史的兴趣被点燃了,爱看历史故事书,有时候拿着地图把东晋十六国全讲一遍,他甚至能指出一个地方当时是哪一国,到秦朝又是什么。

  姜燕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4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5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6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7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8版:全国两会·焦点
   第A09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新视界
   第A13版:新视界
   第A14版:广告/新民健康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0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文体汇
   第A26版:人物/文体汇
   第A27版:文体汇/动态
   第A28版:动态/文体汇
浦江学堂背后的视界
浦江学堂的“四个不可”
新民晚报新视界A13浦江学堂的“四个不可” 2018-03-18 2 2018年03月1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