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名词,总是时代的风向标。
新时代,会涌现很多新名词,“店小二”算一个,“放管服”也算一个。当“店小二”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代名词,当“放管服”意味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那么要持续提升行政效能,“店小二”在申城又如何磨练“放管服”真功夫?
先看,如何“放”。
今年2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浦东新区进一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证照分离改革,是浦东新区实施的重点改革试点任务。2016年4月改革试点以来,116项改革任务成效明显,取消审批改为备案、注重协同配套、注重当场办结、告知承诺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准入门槛,释放了市场活力。2017年,浦东新区新增市场纳税主体5.9万家,较2015年增长29%。今年国务院批准将116项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复制推广,同时交给上海和浦东10个领域、47项改革任务,浦东新区将全面推进落实。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是“照后减证”,各类证能减则减、能合则合,浦东新区据此将持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释放市场活力。
浦东先行先试,正是上海地方政府简政放权的写照。过去五年,上海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新突破,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854项、评估评审事项341项;全面实施当场办结、提前服务、当年落地“三个一批”改革;政府定价项目从108项减少到53项;292家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611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
再看,如何“管”。
简政放权后,行政监管从重“事前审批”,变为更重“事中事后监管”,如何借助制度和技术创新,让监管更精准?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监管,最见行政监管的“真功夫”。近年来,申城食品安全投诉举报聚焦三大顽症——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违法设摊、小餐饮环境脏乱差。像黄浦区的办法是“两个基本消除+一个标准化”,头一样是基本消除辖区内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基本消除食品违法摊贩;排摸下来,理一份清单,锁定目标,拔点销项,去年,市级重点整治区域127户无证无照经营户全部消除;接下来,积极推进小型餐饮标准化经营。目前,黄浦区共有2500多家小型餐饮单位,纳入标准化管理——主体合法、人员健康、食材溯源、环境整洁、制度规范。
维护“舌尖上的安全”,疏导无证无照依法依规进入有证有照,只是第一步。借力科技支撑,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升食品安全领域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才能保障“最严监管”。迄今,申城食品安全监管,将城市管理网格化的理念融入事中事后监管,实现监管模式网格化、监管手段信息化,监管流程标准化,以此推进网格覆盖、数据覆盖、监管覆盖。
行政监管,当然不止关注“舌尖上的安全”。过去五年,上海市、区两级综合监管平台开通,分行业监管方案全面实施,综合监管为基础、专业监管为支撑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初步建立,电子政务云加快建设。
放也好,管也好,服务型政府效能提升与否,最后,还要看“服务”。
今年3月1日,申城的一件大事是——“一网通办”全市启动,161项事务可在居民“家门口”办理。“全市通”,打破居民办事过程中存在的户籍地或居住地限制,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让居民在全市任一受理中心都能申请办理事项。“一网通办”,是行政服务方式的一次变革——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全市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统一出口,线下便民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就近办理;减环节、减证明、减办事时间、减跑动次数,从“群众跑腿”转向“数据跑路”。
这样的变革,无疑将加快建设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各项管理因此更智能,各类服务因此更便利。基于此,高起点的城市大数据中心也将应运而生,逐步汇聚融合政务、行业、社会等各方数据,不断推进数据资源的归集、开放和共享。
“放管服”,终极目标都指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人民为中心,职责明确,依法行政,沟通顺畅,运转高效,持续提升行政执行力。
归根结底,新时代,需要政府与之相匹配的真功夫;实现远大目标,“店小二”磨练真功夫,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