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提到画墨竹,郑板桥也许是知名度最高的。而以我对五代宋元明清以降,画墨竹画家的浅薄认识,若论高,首推宋元,明居中,清又次之。宋元文人写竹家既重笔墨,又重视对活生生琅玕的观察,诗心文胆,生机勃发。明之文人画竹,也还有笔墨,但图式多为宋元所囿,后期更显因循守旧。清代文人则多不注重实物观察,往往游戏笔墨,即使怀才八斗,而在画里却不见表达,郑板桥的画竹,似也属于变变章法类的文人墨戏。从运笔技法的层面分析,宋人写竹,调动的是从肩、臂、肘、腕的自如的挥运,而郑氏写竹只见腕的运动,故无论是发枝杈、撇竹叶,都不够醇郁朴厚,丢失了他本具备的出众学养,也就是说,他那标新立异的清奇学养,并未能在竹画里得到体现。记得启功先生跟我说起过:郑氏晩年删节自作诗成《击脑集》,申言他人若引用此集外的诗将被“击脑”。我对郑氏颇为自许的画竹多持批评之论,不知会被“击脑”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