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郜阳)经历了165天的海上漂泊,欣赏了近4万海里的风景,在恩克斯堡岛与企鹅相伴开展工作、完成各项高难度任务后,“雪龙”号科考船载着成果满满的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一行人凯旋,回到了上海浦东的家。今天上午,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政府,在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的码头上,为考察队举行了欢迎仪式。《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报告,也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亮相。
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任务由“雪龙”号船和“向阳红01”号船联合组队执行,其中“向阳红01”号船已在今年2月完成任务。本次南极考察围绕罗斯海地区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南极环境业务化调查评估和南极大西洋扇区海洋环境综合考察三大任务,组织实施并圆满完成了78项调查任务和22项保障支撑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此次南极考察的“成绩单”上,最令人兴奋的无疑是我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正式在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上选址奠基。这一刻,中国极地科考事业再次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
当地时间今年2月7日23时30分(北京时间18时30分),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上一片喜气洋洋。随着嘹亮的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全体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恩克斯堡岛,又名难言岛。考察队27名新站建设队队员克服严酷的自然条件,在寒风凛冽的恩克斯堡岛进行新站前期建设,完成了新站的临时设施搭建,实现了发电、海水淡化、通讯等功能,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考察队按计划完成了新站基础测绘、生物生态监测、工程地勘、设计调研等工作任务。这一新站的建设将为我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做出新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考察站即将落户的恩克斯堡岛上,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企鹅筑巢繁殖。因此考察队也是处处用心,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企鹅生活的干扰。
此次南极科考的队伍里,有一支特殊的力量——“雪鹰12”和“海豚”号两架直升机。过去5个月的南极科考中,两架直升机出色完成了南极冰情探察、队员运输、吊挂卸货等任务,为在南极科考的“雪龙”船插上了一对“翅膀”。据介绍,“海豚”直升机就像小汽车,主要运送人员,而最大起飞重量达12.7吨的“雪鹰12”直升机就像大货车。此次科考过程中,“雪龙”号曾被大面积的密集浮冰围困,动弹不得。关键时刻,科考队派出“海豚”直升机从空中探察冰情,找出相对松薄的冰区,使“雪龙”号破冰脱困。在中山站夏季考察期间,考察队在离中山站38公里处组织实施了史上最远距离的直升机卸货作业,卸运物资和燃油453吨,运回科学样品和废弃物74吨,完成了中山站补给任务。
考察队围绕国际关注的海洋微塑料、人工放射性核素、重要水团与环流、海洋生态系统等热点问题,在相关海域和“雪龙”号航线开展了业务化调查,并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戴维斯海首次检测出微塑料。考察队还建立了阿蒙森海1420公里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最长的全深度海洋调查大断面。此外,本次南极考察首次实现“雪鹰601”固定翼飞机运载大规模人员进出中山站,并完成21个架次的飞行观测,获取了高质量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