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时间由上海转至西安发播
黄栋华
  黄栋华

  如今,每当我们从电视、广播、手机上看见或听到北京时间的播报,自然会想起,这一“北京时间”是在陕西临潼的国家授时中心向首都授时后再向全国发播的。但鲜为人知的是,在40多年前,乃至上溯到1936年,上海凭着当时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全国的时间是由上海发播的,而且全国采用的也是“上海时间”。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央视播出一部1943年摄制的纪录片,笔者首次听到了当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随着最后一声“嘟”音的消失,随即播音员清晰地播报:刚才最后一响是上海时间早晨7:00整。

  上海之所以能担负起向全国授时的重任,这主要是因为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上海真如建起了全国第一座短波(也叫真如)电台(现在中环外侧仍能看见),播出时间频率。1949年新中国成立,定都北京,1950年全国采用“北京时间”作为标准时,“上海时间”才退出历史舞台,但向北京授时,还是有上海天文台承担。上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环境的因素,一旦发生战争,上海的授时发射电台,容易遭到破坏,危及国家安全,所以经毛主席和周总理批准,有关部门把上海的授时基地搬迁至“三线”。为此,中国科学院于1965年批准成立“西北授时台”(暂名)工程。当年的8月18日,中科院选派上海天文台的周尊博、苗永瑞以及天津纬度站的朱永和等三位专家,组成“西北授时台”选址工作组,赴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四省区开展选址工作。经过8个月的辛苦工作,最终选定陕西省渭南市浦城县,作为“时频”短波发射台。1966年2月上海天文台编制了《西北授时台(暂名)筹建方案和第一期基本建设设计任务书》,报中科院和国家计委批准,代号为“中国科学院326工程”。10月17日这一工程动工,并启用印章。11月国家计委批复同意,把“326”工程列入国家计划,拨款2亿人民币。

  1966年,中国已进入“文化大革命”,但“326”工程关系到国防安全,所以始终在周总理的关心下得以顺利建设。1970年周总理在中科院第110号《关于我院陕西天文台(326工程)时间频率试播的请示报告》文件上批示:

  这一与上海天文台互相配合的陕西天文台,在紧急情况下还要代替上海天文台的时间频率发播工作,不知现在所定的呼号、频率与国际标准有无冲突,对通信对象有无不便,均请科学院再加说明。如无不便,可否从十二月十日起试用。1971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公开启用,亦请报覆。

  周恩来2/17 1970

  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的科学工作迅速走上轨道,陕西天文台由试播“北京时间”,到20世纪80年代完全取代上海天文台,向北京授时。今天,到临潼兵马俑旅游,车经骊山脚下,就能看到“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就坐落于此。虽然,“国家授时”中心由上海搬迁到古都西安,但上海天文台的著名“授时”专家、原上海人大副主任叶淑华,自始至终,仍关心着西安国家授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而另一位上海人李志刚,从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岗位退休后,仍担任国家授时中心首席科学家的重任,继续发挥着余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0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六十以后
遗忘,有时美不胜收
北京时间由上海转至西安发播
智慧快餐
爱护公物人皆有责
希腊旅游撒狗粮
余音绕梁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8北京时间由上海转至西安发播 2018-05-06 2 2018年05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