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才中学高一(2)班
读了一整年的安意如。
从去年1月份开始,苏州诚品的初见,到今年1月读完所有我认为有价值的作品,耗费了整整一年时间,终于想到来写点什么,以纪念这段寻常路上,桃花般的遇见。
今年,依然是在姑苏城里,雨夜,写她。
这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也不再把她视为名家或者导师般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能与我交谈甚投机的朋友,一个谈天说地,论诗词歌赋的邻家女子。
我们本不相熟,也无需在文字外相熟。现如今,再见到安意如这个名字,我只消得平然地说,她写的书有许多可读之处。
她说自己愿望隐居,想避世修行,我是不信的。文字里偶尔泛出的轻率张扬和嗜烟的癖好让人轻易地读出那些粉饰。特别是当涉足林清玄的小品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清净无杂念的人。有些人止于心,而有些人止于笔,从文字里,真真假假看得分明。
抛开这些,更多的,是我欣赏她。
我喜欢她解释光阴和风景,恬淡、深远,像铺开的长轴画卷。从她的字里行间看世界,总是天高云淡,水静风清。在世俗里糅合出了自己的一方清净,纵使达不到绝对纯净,也别有一番独特的,市井修行的味道。就像姑苏庭院里的雨,沾染了半点烟火气,敲在草木深深的片瓦屋檐,落地,仿佛从未来过,只有空气里停留着她的香。
我学着她那份沉着,试着跳脱出正面临的环境,悉心看遍每一处美好。她身上的古意,落到我的手中,眼里,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知。一切平常的都是美好,一切失意的也是慈悲。时而的一点禅意,也让世俗,让市井充满诗意。
就像烟雨的苏州变成姑苏,烟雨的南京变成金陵。安意如,她像雨,悄然无痕地把人带到时光深处去,唤起洇湿的白墙灰瓦,淌成玲珑的石板清流。她说之于江南,“我只做他的过客,不做他的归人”。
所以安意如这场细密的杏花微雨,之于我,也只是过客而已。她说:“山河浩荡,岁月悠长。”
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想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