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城,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求。”孟冰说,“戏剧应该倡导一种精神,一种对社会的深刻理解洞察和体悟。”他想擎着这只火炬,不惧孤独。5月,他为这座城带来了《平凡的世界》,照亮台下。
名著 读了几遍
昨晚,话剧《平凡的世界》来到上海。这是继《灯火阑珊》《白鹿原》之后,孟冰与陕西人艺的第三度合作。正是因为《白鹿原》的成功改编,让孟冰在改编《平凡的世界》时更有经验和信心。
不过,要将一百万字的巨著变成一台戏,“相比起《白鹿原》,坦率地说,《平凡的世界》在戏剧的改编上,难度会更大一些。”孟冰说最后选择用四组人物的情感,串起了这个故事。他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从孙少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青春的梦想,不屈不挠;悲悯着不择手段的郝红梅被重重地摔碎在生活的底层,再慢慢拼凑起来的脆弱;在田润叶和李向前筋疲力尽地拼搏之后,思考着哪种相处方式,才足够刻骨铭心……
路遥的这部作品时代距今已有几十年,孟冰还是希望借此告诉观众,主人公在当时背景下所面临的选择,依旧能给今天的年轻人以启迪。
舍弃了很多,遗憾自然是有的。孟冰说演了一二十场,剧组和观众做了交流。有一晚,剧组有人问观众,有没有看过原著,有观众起来说,“这个问法有问题,应该问我们看过几遍。”这让孟冰说,很欣慰,之后据他才了解到,“按照现在的说法,当时他们都是(《平凡的世界》)的粉丝,从那时起他们就组成了一个读书会。如今,他们还在不断的阅读名著。”
2018年的5月,孟冰并不孤独,他来到上海参加“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活动,看到还有这么多戏剧人,与他的梦想同行,孟冰并不孤独。
故事 就在人间
近半个世纪的戏剧路,并不容易。难得孟冰依然声如洪钟,兴致高昂。与之对话,从他口中流淌出来的诗一般的语句和眼中闪烁着的理想光芒,和他的外形并不对称。藏秀于内,闪光自然需要费点周折。
从14岁去宣传队报到开始,他在后台升降过布景,在地下室操作过灯光,上台扛着红旗跑过龙套,为剧组扛过大米、拉过白菜、运过垃圾……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但他却说那段时光对于他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增加了对舞台空间的感受,熟悉了舞台。
再难,他也要见缝插针读书,“看了《雷雨》,还有田汉、老舍的作品。”孟冰说最让他触动的还是易卜生和萧伯纳,“莎士比亚也看了,但好像触动没有他们俩那么大。”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胡可、魏敏等艺术家求教。当别人突然注意到他的那一天,他捡起的每一根救命稻草,已经变成了让人仰望的参天大树。
这些年的创作,他也经历过纠结,从高举理想和信念开始,到被领导要求写“命题作文”,英雄人物熠熠生辉有血有肉。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不少丑陋,转投向书写美好心灵,各种温情脉脉他手到擒来。终究现实是残酷的,哪有自己写的那么美,“我现在又回到了最初,追寻理想和信仰。”孟冰说,“我们应该对社会有责任感。”
时至今日,功成名就的孟冰依然不改初心,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写戏改戏,据说他一旦进入写作状态,往往会一坐8个小时,一动不动,当年为了《白鹿原》高血压飙到180和心跳一分钟间歇6次住进医院。这些是阻挡不了他的,就像十几岁时的那些磨难。让他欢喜的是,“戏剧创作就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他说,“高铁上看电视,和人聊天,买东西上当或是占点小便宜……”他就扎根在生活中,人群中,并不孤独。 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