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识有待提升
博士生小何今年以辅导员的身份带了一支本科生队伍赴宁夏开展社会实践。临行前他接受了安全培训,又特地给学生团队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课,内容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学生们都有点嫌我啰嗦,但我其实真的挺紧张担心的。”小何回忆起几年前和几个本科同学相约到西藏旅行曾遇惊险——那场旅行有一个行程要借宿在一户农家,当时天气还很冷,取暖的炉火夜里灭了,大家手忙脚乱烧柴点火,差点一氧化碳中毒。“当时真的没有安全意识,而且多少有点盲目自大,烧了很多柴却没有人想着开窗,结果等感到胸闷恶心才意识到要开窗通风。”想起那段经历小何特别后怕,也因为那次旅行,他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也更为小心谨慎。
在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处何志强老师看来,学生们在交通和饮食方面的安全意识普遍薄弱。“到陌生环境,对当地交通状况不熟悉就会带来隐患。因此我们禁止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乘坐黑车,不可以饮酒,也不能单独出行。”何志强说,“乡村调研通常都在偏远的落后地区,生食不洁净的农产品也可能出现中毒,这都是学生们容易忽略的。”
安全教育不可缺少
上海财经大学的品牌社会实践项目“千村调查”,每年组织上千师生奔赴乡村开展调研,10年来未发生极端安全事件。“今年我们连续开展了几期行前安全知识培训,专门请来公安、餐饮等领域的专家来给师生授课。”何志强说,“今年共有1381位学生参与,有的学生以家乡作为目的地开展‘返乡’调研,此外还有30支定点队伍。返乡的学生还好些,定点队伍的学生大多数是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们第一次到乡村,更令人担心。”因此,上海财大为每支定点队伍安排一名教师带队,并且还专门设立一名学生安全员,安全员还需进行专门安全强化培训。
早在2013年华东政法大学团委协助团市委编写的《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中,就特别将安全事项罗列,提醒学生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并列出注意事项和应对方法。现在各校都有自己的“安全手册”,有的每年还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不断更新和修订。今年《华东政法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行前指导手册》上,“安全须知”超过一半篇幅,包括防范意识、交通、食宿、财务、交往、急救等7类共40条内容。
多方支持保障安全
除了提高意识提升技能,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也会影响安全。“几年前学校能够拿出的资金平均到每个参与实践的学生,只有10元钱左右。学生往往为了省钱就会选择价格更低廉的交通、住宿和餐饮,比如搭黑车、乱吃饭,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华政团委负责人说,“现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也有企业愿意公益资助。今年各方对华政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的支持大约接近百万元。还有很多社会实践评选奖项,优秀团队甚至能够获得万元支持。”
此外,如华政为学生购买短期意外险、上海财大为学生购买短期意外险和短期意外医疗险,各校为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购买保险,人均险费为20-60元,为学生安全提供了多元化保障。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