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习惯——喜欢做工作计划。一本小小的本子,列着长到半年、短到每天的工作内容。完成一项划去一项,焦虑减轻了,满足感很强。近年来,有一个“高大上”的名词叫“时间管理”,讲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安排时间。我的“工作计划”大概就是低配版的“时间管理”吧。
上个月开学,女儿升入中班。个子高大的她常常被人误以为大班孩子,甚至小学生。很多朋友、同事甚至长辈纷纷建议我们,不能再“散养”孩子了,是时候让她学点东西了。想想也是,每天傍晚的体育场、小花园里,已经很少看到像女儿这个年纪还在四处撒欢的孩子了。于是,我开始发挥我的特长,给女儿制定了一个家庭教育的课程表。
小燕家的儿子比我们小八个月,已经认识好几百个汉字了,而女儿还停留在路牌、广告牌的程度。识字肯定是课程之一;楼下的一凡哥哥读得是双语幼儿园,经常能冒出几句英语,而女儿刚刚把26个字母的大小写认清楚,对着说英语的哥哥一脸蒙。英语也要学起来。我和孩子他爸都是文科生,女儿对数字也不太敏感,先别说什么“奥数”,算数总不能少。另外,有时间成天画画,不如多描描红。差点忘了,还有女儿自己喜欢的舞蹈。“时间管理”原则还告诉我们,把任务安排出去非常重要。于是,我对全家人进行了任务分配。爸爸负责算数,妈妈负责识字、英语,奶奶督促描红,每晚全家一起练形体。看着内容丰富的课程表,我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课程表在某些领域确实发挥了预想的效果。每天,我用字卡拼出句子给她留言,她也给我留言。发现自己认识的字居然可以组成有意义的句子,女儿对识字的兴趣很浓。再后来,她发现奶奶好些字不认识,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奶奶的老师,就更提升了她学习的热情。不过,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我们听从了一位朋友的建议,给女儿选择了一款英语听说软件。因为从没接触过英语,一上手就是听生词短句选择图片,女儿有些手足无措。一堂课下来,用她的话来说,全身都紧张地“冒火”。而每当上算术课,“冒火”的就是爸爸了。明明做过一次的加法,再次出现又不会做了。稍稍批评了几句,做题的速度更慢了,到后来干脆开始神游。女儿从兴致勃勃地查看课程表上的任务,到后来不仅不想学习,还在大半夜提出要看电视。课程表没有给我满足感,女儿的消极和抵触反而让我焦虑。
又是一个不甚愉快的算数课后的夜晚,我搂着女儿轻轻地问:“小宝,真的不喜欢学算数吗?”她没有说话。“那课程表上的课,你最喜欢哪个?”“跳舞。”“可你每次拉筋都很痛,你也喜欢吗?”“喜欢!”显然,我被“时间管理”迷了心窍,忘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忘了成就感才是学习的动力。时间可以被管理,人心不能被管理。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尊重她此刻的心情,比完成课程计划更重要。
我拍了拍女儿的背,下定决心还她一个轻松愉快的中班生活,而我紧绷的神经竟也不由自主地松弛下来。夜越来越深,本该睡熟的女儿突然转过身来,看着我说:“妈妈,晚上好黑啊,black。”我想,今晚我能睡得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