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办丝业公学初衷
19世纪20年代,震泽丝经行业生产兴盛,每年出几千担至一万担间。同业公会在输出丝经时,按每担银元几角的比例收取公会经费角,收入颇丰,年年有积余。颇有意味的是,掌握这笔资金的震泽丝业人,没有像现在很多商会那样大兴土木,修庙盖楼,公会中一些有识之士经商议后达成共识,准备兴办一座小学校。1912年,丝业公学成立,后注册为震泽镇私立丝业高等初等小学。
20世纪20年代,曾是太湖的入海水道、毗邻上海又紧依苏州城的震泽,因其港口之利,成为进步思潮的重要“登陆”地。而那时的各类学校、学堂更是各种思想的汇聚之地,许多共产党人也常常以教师为身份、以学校为舞台开展革命活动。而震泽丝业公学不仅见证了火热的革命氛围,更成为革命薪火传递的重要驿站。
重现蚕乡耕织美景
为了重现昔日“蚕丝之乡”坐拥万亩桑田的耕织景象,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问题,2016年11月,震泽镇政府和当地丝绸业龙头企业——太湖雪丝绸合力打造了一座太湖雪蚕桑文化园,通过“一棵桑、一条蚕、一粒茧、一根丝、一匹绸”演绎吴地千年丝绸文化,恢复2000多亩的桑林,重新燃起本地村民养蚕的热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富民园、科技园。
园区位于江苏省省级湿地公园,美丽的太湖之滨。拥有300亩桑园,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蚕桑文化园。在园区,游客可以看到蚕的一生:催青、孵化、蜕皮成长、吐丝结茧、破茧成蛾,体验身临其境的科普教育。目前园区吸引了周边300多名赋闲在家的蚕农重操旧业,而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筹建的蚕桑园,每年能给周边农户带来30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对企业而言,有了一座充沛的原料基地,更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新载体。其中,太湖雪蚕桑园通过丝绸与农业科技旅游并轨,已实现对旅游市场的全覆盖,提升了该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传承丝绸文化技艺
为振兴震泽丝绸的昔日辉煌,当地政府经过3年多时间的精心筹划,在震丰缫丝厂原址上建造了一座具有民国风情的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震泽丝绸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符号。
走进丝创园,苏绣、宋锦、缂丝……各种丝绸技艺,琳琅满目,交相辉映。不同丝绸文化主题的缤纷呈现,让人们感受到古代丝绸文化的魅力与现代丝绸文化的多彩。震泽蚕丝博物馆、成衣定制中心……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一带一路”的丝路风情,更能触摸到“振兴苏州丝绸”——震泽“小镇扛大旗”的初心。
据震泽镇党委书记陈琦介绍,这一个个带有丝绸符号的文化地标的兴起,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也夯实了共建共享、强企惠民的丝绸小镇建设初衷。就像江南古镇联合申遗一样,震泽希望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恢复震泽的历史遗存风貌,以此留住古镇居民心中的乡愁。
本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