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也是“小镇青年”
戏剧,从诞生之初,就属于民众。就连出生、成长于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莎士比亚,也是“小镇青年”。待他到了伦敦,才算到了大城市。在欧洲做了多年戏剧研究和翻译的李建鸣表示,如今伦敦著名景点——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其实就是按照莎剧全盛时期的上演模式重建的。这个剧场的特色是半露天,有点像是中国古戏台——四面无墙,但有顶棚和柱子。观众席则围绕着戏台搭建。据说,莎剧首轮是演给皇室看的,但是随后在环球剧场的演出,观众席里就既有贵族,也有贩夫走卒。李六乙说,“还有菜场买菜的,赶猪的。台上演的戏也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可以说莎剧里有不少“历史剧”,所谓“王的故事”,亦即“英国宫斗剧”,但是构成历史剧情节的往往都是民众津津乐道的阴谋与爱情,例如《麦克白》。“相比之下,《哈姆雷特》的情节性没那么强,很可能有些独白是剧团演着演着觉得缺了点什么,赶快让莎士比亚临场写一段。”按当时莎剧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历史研究,有些剧目确实是莎士比亚上午写一段,就直接抛给演员晚上上演的。
“王子”也需融入城市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出名的作品,以至于现如今平均每15分钟就会有一个版本的《哈姆雷特》在全球某个角落上演,也因此有“1000个观众心目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之说。对于中国演员来说,能参演该剧何其幸运;对该剧导演来说,执导该剧是何其挑战。李六乙率众演员接受采访时,宁愿选择一个背光的位置——背对大剧院落地玻璃门落座,然后靠强光来补拍摄需要的光线:“因为,我透过这个玻璃,可以看到大上海的大背景。因为,哈姆雷特也要融入城市。”
李建鸣作为这一版本的翻译,是先从古英语翻译成中文,再邀请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莎翁剧本翻译计划中方执行人翁世卉把中文翻译成现代英语,最后才确定文字的。她也觉得:“世俗化、生活化,会帮助一部作品的流传。如果一部经典可以流传400年,那么它就可能流传4000年。”王安忆则认为:“莎士比亚开创的世俗化故事模式,可以在很多小说中找到翻版。例如《呼啸山庄》《牙买加旅店》等作品里,都有莎翁笔下的人物关系甚至情景再现。”至于《李尔王》,去年刚上映一部现代版电影——由莎剧演员出身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艾玛·汤普森、艾米莉·沃森等主演,故事依然是分家产。李建鸣笑谈道:“当年在环球剧场演戏时,也会有一群‘小鲜肉’从老戏骨面前晃悠过去,那些资深演员看着这些仅凭颜值就赢得观众欢呼的年轻人走过——这一历史,如今也在可笑地重演。”
所以,李六乙导演的这一版《哈姆雷特》架空了时代背景。张叔平设计的服装宽袖大袍,亦中亦西。29年前,濮存昕在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中扮演了这位丹麦王子,而胡军则扮演掘墓人。如今,胡军扮演李六乙版的“哈姆雷特”,而濮存昕扮演了老国王。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