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恰好是我从学校毕业后踏上社会工作至今的40年。回顾走过的路,深感自己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1978年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华君武、张乐平、丁聪、方成等老漫画家的作品又始见报端,从小就十分喜爱画画的我,被点燃了漫画创作的火苗。我在工作之余倾心学习漫画创作,不厌其烦地向多家报刊投稿。直到1979年12月,北京的《工人日报》上发表了我第一幅漫画《勤“拣”持家》,从此开启了我的漫画创作生涯。
我的漫画之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当时我在上海电报局工作,从事的业务与画画不相干,总觉得光靠业余时间创作漫画,时间不够用。于是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给单位领导打了“留职停薪”报告。未料领导十分开明,竟然成全了我的请求。从1985年元旦起,我在家干起了“专业”创作漫画。同年初夏,动画片导演、漫画家阿达策划筹备一份《漫画世界》报纸,他向张乐平、特伟推荐我担任专职编辑。阿达向他们介绍说,上海有个年轻人喜欢画漫画,单位“铁饭碗”也不要了,心甘情愿在家搞漫画创作。就这样我当上了《漫画世界》创刊后的首任编辑,也尝到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甜头。
自从我调入新民晚报社做《漫画世界》专职编辑,有幸接触到我国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漫画家:华君武、张乐平、丁聪、方成、特伟,上海美影厂“三剑客”阿达、詹同、王树忱等前辈,他们自然成了我学习漫画创作的导师。每一次《漫画世界》编委会上,他们对漫画作品都有精彩点评,对我而言都是极好的学习机会,真是如鱼得水,耳濡目染下,我开始对漫画的构思、夸张、变形等有了开悟。
1987年,我在国际漫画大赛中连中三元,分别在日本、比利时、意大利获奖。这是国门打开后中国漫画家首次在比利时国际漫画节获奖,我也成为中国漫画出国领奖第一人。当年自费出国去领奖,为节省路费,从北京坐上国际列车,花了一周时间途经五国才抵达比利时布鲁塞尔。沿途语言不通,我借助画漫画这一“国际语言”与外国朋友交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门越开越大。日本素有“漫画王国”之称,我又异想天开想去实地看看。那时还未兴出国旅游,我只好以求读生身份签证去日本做一次漫画旅行。1988年秋天我到了日本,带着华君武、特伟、方成、英韬等漫画家的介绍信,逐个拜访日本漫画家和日本漫画协会,与漫画界朋友交流。这次赴日旅行大开眼界,了解国外的漫画现状,增强了漫画创作的自信心。1989年春天,我在日本欣喜收到保加利亚国际漫画比赛组委会的邀请函,请我担任第九届国际幽默讽刺漫画大赛的评委。我又幸运地成为中国漫画家在国际漫画比赛中担任国际评委的第一人。
搭乘改革开放的航船,我的漫画事业不断得到发展,我也更加钟爱漫画编辑、创作的职业,愈加明白“作品是画家立身之本”的道理。
1992年10月我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开设了《智慧快餐》专栏,并以华君武先生告诫我的一句话:“幽默最高的境界是一种哲学道理”,作为自己漫画创作的标准,每周推出一幅新作,至今已发表了1300多幅。《智慧快餐》专栏先后获得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优秀奖、第三届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2013年我又在新民晚报上开设了《漫条思理》新闻漫画专栏,作品两次获得上海新闻漫画一等奖。
1998年,当我被评为上海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时,时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徐昌酩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今后一定要做好两篇文章,一篇是做人的文章——人要做得好;一篇是画画的文章——画要画得精。”我时常用这番话来鞭策自己。我感恩身处改革开放时代,感恩新民晚报给我舞台,让我漫画的灵感展翅飞翔。
新年伊始,我的心愿是:多出漫画好作品,让讽刺的鞭声和幽默的笑声传得更久远。
十日谈
新年新愿
培养戏曲的接班人可是当务之急啊。
责编:殷健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