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春节假期躲过了父母、亲戚的“花式催婚”,一眨眼又到了周边同事“撒狗粮”的时间,对于适龄单身男女来说,每年从农历新年到2月14日,或许是一段艰难时刻。在“单身族”面临的“中国式催婚”的背后,其实是代际之间婚恋观的差异。
婚恋观折射时代变化
本报今年将迎来创刊90周年。90年间,在新民晚报上对于男女之间的婚恋情况曾经进行过许多讨论,更是折射出了不同时代婚恋观的变化。
上世纪四十年代,新民报上就曾刊登过批评不正当征婚的文章。1948年4月14日,新民报刊发文章《谈“恋爱制度”的建立》,其中提到,“新思潮澎湃以来,男女间也才有了恋爱自由,惟摸索至今,合理的恋爱制度尚未建立,因而不免常有瞎撞穷追,愚蠢笨拙之悲喜剧发生,对这建立恋爱制度的男女先烈们,应该是同情多于嘲讽,而更重要的还莫如群策群力来完成一条合理的道路……受过新思潮洗礼的上一代的父母们,应该正视他们儿女的这一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女性的自我解放意识开始觉醒,“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恋爱观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恋模式。1951年12月14日,新民报刊登题为《子女的恋爱问题》的文章,其中关于子女的恋爱问题,家长是否应该过问,文章的作者认为,“我们既反对横加打击、滥肆批评,也反对不闻不问、不负责任的自由主义态度。”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婚恋问题逐渐展现出来。1984年6月14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文《请关心这“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崇明一些农场大年龄女青年谈苦衷》,其中谈到当时的崇明县长江、新海、长征三个农场的统计,二十八岁以上未婚女青年有一千四百六十多人,占同龄女青年的百分之二十六,已成为农场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当时的市妇联还会组织大龄青年相会的游园活动。在新民晚报刊登的一篇《愿你们早日找到爱情 市妇联组织大龄青年游大观园侧记》中提到,“被耽误了青春的青年并没有被时代冷淡,党和各级组织向他们伸出了热情的手”。
进入新世纪,婚恋问题则更加多样。新民晚报曾经关注过“电视相亲”“人民公园相亲角”“爸妈相亲团”等一系列的问题。
勤交流缩小代际鸿沟
在父母们为孩子们的婚恋问题操心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单身的生活,而这也似乎成了全世界的潮流。美国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17年,美国男性的初婚年龄从24.7岁上升到29.5岁,女性则从22岁上升到27.4岁;相应的初育年龄则从22.7岁上升到26.8岁;成年未婚男女的比例则分别从29.6%与22.5%上升至34.9%与29.3%。
自1973年起,日本每5年举行一次“日本人的意识”调查。在去年的调查中显示,日本国民的意识在25年来朝着一个方向持续发展,即结婚不是必须的:认为“必须”的比例从1993年的45%下降到2018年的27%,认为“不是必须”的从51%上升到68%。此外,认为婚后不生孩子也可以的人从25年前的40%上升到今天的60%,认为婚后必须生孩子的人比例也从54%下降到33%。在结婚生子方面,日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在25年间已经完全改变。无论是结婚还是生子,都不是日本大多数人的硬性需求。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教授认为,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年轻人越来越独立,社会也越来越宽容。无论是主动单身,还是被动单身,各有各的无奈,也都会有孤单的时候。
去年,由吴瑞君教授负责的上海市民政局华东师范大学“婚姻与家庭”民政科研基地发布了《上海市大龄未婚青年问题、影响与对策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婚恋服务不应将个体与家庭完全割裂,应专门针对中国文化中的家庭本位观念,在婚恋公共服务的内容设计中邀请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在出现两代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形时能从中调和,必要时应与社区合作,链接社会工作者为大龄未婚青年及其父母进行婚恋和家庭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以更加开放、宽容和积极的态度应对择偶和婚姻。
“旧有的婚恋观也是老一辈人经验的总结和历史的结晶,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也应在婚恋服务中邀请两代人共同探讨择偶标准和对幸福婚姻的界定,彼此间取长补短。”吴瑞君教授建议,针对大龄未婚青年群体及其家庭成员进行新老婚恋观相关的知识型讲座和课堂互动,这既有助于大龄未婚青年群体形成健康积极的婚恋观,也有助于缩小家庭中的代际鸿沟、促进家庭成员的友好互动,由此减少子代在择偶过程中的阻力。
依需求优化公共服务
根据世纪佳缘联合氪空间发布《2018中国职场青年恋爱观调查报告》,四成职场青年表示“没时间谈恋爱”。《报告》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的单身职场男女中,每周可用于恋爱的时间是从少到多依次是北京17.7小时、深圳18.5小时、杭州19.8小时、上海20小时和广州23.4小时。
在职场男女之中,创业者或创业公司员工由于工作节奏更快,花费精力更多,在恋爱方面能够投入的时间明显更少,其中北京创业群体每周可恋爱时间仅为13.25小时,其次为杭州15小时,深圳15.1小时,上海15.2小时,广州21小时。
在吴瑞君教授看来,“没时间谈恋爱”只是表象,核心还是单身男女没有勇气迈出“脱单”的第一步,“不管什么年龄谈恋爱,都要认真对待。在相处过程中多观察,用眼看,用心体会,在三观上要‘门当户对’。虽然说谈恋爱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投意合,新时代的年轻人对婚姻有更多的自主权,但毕竟婚姻涉及两个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结婚后两家变一家,生儿育女等家庭事务需要两个家庭的默契和共同经营,因此谈婚论嫁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双方父母的感受,得到他们的认同。”
对于有恋爱经历的男女来说,吴瑞君教授建议:要从前一段恋爱中总结,分手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不合适,在相处及对恋爱的态度等方面自身是否存在不足?如果要新开始一段恋情,先问一下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有没有时间谈恋爱,毕竟感情是需要经营的。在世纪佳缘情感专家张璇看来,恋爱中不光只有甜蜜,酸涩也是恋爱的日常,只喜欢甜蜜而经不起酸涩,同样不可能经营好爱情。
吴瑞君教授建议,应充分利用包括电视、平面媒体、手机互联网、新闻报纸在内的各大平台和渠道对已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推介,在此过程中,还应配合开展更多新颖的小活动吸引青年群体的眼球,对于前来参与婚恋活动的人给予奖励和正面宣传,尤其应追踪通过使用服务而成功脱单的人群,在征求其同意的前提下让其发挥正面示范作用。
“由于男女本身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在提供婚恋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关注两性对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需求出发。在设计服务内容的过程中,应基于充分的需求调查,迎合当下青年群体的喜好和潮流趋势,丰富服务的种类和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婚恋公共服务的吸引力。”吴瑞君教授表示,要做好服务使用的评估工作,尤其重视使用服务后的反馈和建议,这将有利于服务本身的改善和优化,最终更好地为大龄未婚青年群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帮助。
记者手记
热·恋
“男生搭讪三件宝,你好、在吗、表情包”,这是目前男女相亲的真实写照。相比父辈们通过情书传真,现在在线交流工具的应用,让男女之间交流更加便捷的同时,也让曾经的“怦然心动、朝思暮想”荡然无存。
在去年上海举行的“倡扬时代家风共建卓越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家庭文化展”上,陈才宣、陆彩英夫妇的971封,97万字,重达8斤的泛黄书信,虽然文字朴实无华,却在快乐时飘逸、悲伤时沉凝,墨香中透着暖暖的关切,展现的是最真挚的浪漫。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从前慢》中的心境,也许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完全体味的,当冷冰冰的“你好、在吗、表情包”取代了有温度的沟通,“脱单”也成为了一种奢望。
恋爱肯定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控制”爱情的温度,但需要抛开各种算计束缚,让两个人的心自然地碰撞,这样擦出爱情的火花,才能让感情“升温”。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