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杰拉奇,意大利人,在中国生活了10年。”一头鬈发的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杰拉奇用短短一句中文开场白,便道出了他与中国的缘分。
事实上,这位意大利“中国通”关注的很多事都与中国有关,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作为意方主要官员之一,起草并推动了中意“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订。意大利由此成为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七国集团(G7)国家,引发国际热议。
2日,杰拉奇访问上海期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发表题为“从北京到罗马:繁荣共赢的丝绸之路”的演讲,其间欣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用流利的中文,说着自己与中国的缘分,谈“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意合作的未来。
住在这里必须学中文
去年10月1日,旨在协调和强化与中国经贸合作的意大利中国任务小组正式成立,接受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和外交部共同指导,杰拉奇负责协调指挥工作。
杰拉奇对“中国”这个话题太熟悉,在记忆里他关注中国已经将近20年。他清楚地记得中国吸引自己的目光是在2001年,那一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贸易领域,中国在世界上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伙伴”。也是在那一年,还在伦敦投资银行工作的杰拉奇开始关注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投资机会。2008年,他离开英国来中国教书,成为一名经济学教授,“研究中国经济,帮助欧洲朋友多多了解中国的发展”。
到了中国后,本就精通多国语言的杰拉奇很快入乡随俗学习了中文。因为在他看来,语言是沟通最初的工具。他用一种很“意大利式”的方式感慨说:“啊!住在这里(中国)必须要学中文。要不然不能研究,不能看你们美丽的报纸,不能听新闻。”
在杰拉奇看来,中国人和意大利人可以在语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互相学习,中国文化和意大利文化有相通之处。“我第一次到中国,就感觉和我的意大利老家差别不大。”
上海给人很好的感觉
此次造访上海,杰拉奇觉得亲切,因为他曾在上海住了5年。
“我觉得上海很好。”杰拉奇回忆,他第一次来上海是1994年,现在变化很大。尤其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上海的发展有目共睹。杰拉奇指出,上海一直都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并且“古老的历史和现代融合在一起,给人很好的感觉,上海的生活水平很好”。
这位来自美食王国的“中国通”喜欢上海的小笼包,而随着中意合作的加深,来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的血橙日前也经由上海首次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仅是好吃的水果,杰拉奇希望会有更多中国游客到意大利旅游,他看好上海在中意“一带一路”合作中发挥作用。
尤其是制造业方面,杰拉奇认为,不是所有中国消费者都了解意大利的制造能力。“他们更多知道食物、足球、奢侈品之类,但这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合作的机会,其实意大利的高新技术比其他国家更好。”他举了意大利航空航天公司AVIO的例子,自豪地说,这家公司的火箭成功发射率是百分之百。
“我们想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对话,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让意大利人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杰拉奇说,意大利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每一个电视频道、每一个收音频道都在讲中国的情况。“这很好,现在中国已经占据意大利各大媒体的中心。”
中意友谊是志同道合
意大利成为G7国家里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欧洲对此有不同声音,有观点认为意大利不应该“单飞”。
杰拉奇表示,在欧盟层面有统一的贸易政策规则要遵守,但从投资角度来看,成员国是独立的,在经贸上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比如,如果在中国多卖一瓶意大利红酒,就意味着法国要少卖一瓶。“如果我们想和欧盟27个国家竞争,这就是我的自主权。贸易法务层面是布鲁塞尔的事,但国别贸易的推动、吸引投资,是每个国家的自由。”
他指出,已经有13个欧盟成员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意大利只是第14个,可以预测未来会有更多国家签署。
杰拉奇认为,意大利没有离开欧盟,只是第一次引领了欧盟某些方面的发展而已。“一定要用一个很好的方式,把好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希望意大利在未来能扮演一个更加积极的角色,成为欧盟在国际贸易上和中国合作的领军者。”
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有一句名言,“友谊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志同道合的结果”。显然,在实现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上,意大利已经下定决心,要搭上共建“一带一路”的浩荡潮流。 本报记者 吴宇桢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