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14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的活力
陈世旭
  陈世旭

  四十年前,我就职于一个偏远的乡镇文化站,刚成家,为了补贴家用,一有空就琢磨写小说。记不清多少次退稿,忽然有一篇在北京的《十月》杂志发表,百元稿费,是我月工资的三倍,兴奋无比。又一天忽听同事告知,有几张报纸提到我的小说。其中一篇标题《习惯的写法打破了》,一声喝彩,一腔古道热肠,扑面而来。我盯着署名发了一阵呆,记住了“阎纲”这个名字。

  大约半年后,我被《十月》杂志推荐到中国作协文讲所进修,有一天在一个座谈会拘谨坐着,身后有人轻轻拍我。我随他到会议室外的走廊,他说,我是阎纲。他高高瘦瘦,跟我说话得弯着腰,我看他得仰着头。头次见面,没有闲话。先生当时一脸忧色,说,写作的路很长,会遇到许多事,你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好像看出了我的心理活动。

  那期文讲所学员,大都是之前像星星一样被我仰望的人,没想到有一天来到他们中间了,很是紧张。

  这之前,我差点就放弃来文讲所了。《人民文学》请了几个人来京写小说,住了将近一个月,天津冯骥才、河北贾大山都顺利交了稿,我一个字也没憋出来。在一个小说座谈会上,权威评论家冯牧谈到我的时候说:听说他发了处女作后再也写不出东西了。同样的话我听到不是一次……

  拿着上文讲所的通知,我踌躇不决:去,几乎是跳火坑;不去,是狗坐轿子不识抬举。

  那段时间我什么也写不出,脑子里一团浆糊。周围尽是才子才女,我整天怯生生的,不声不响,说不出的自卑。同班学习的贾大山问我为什么老闷着呀,本以为你少年得志该挺张狂的呢。我心里苦着,无言以对。

  我已经想好,写得了写,写不了溜之大吉。那时省里已经有单位愿意接受我。自从1964年初中毕业独自下乡谋生,在农场种了八年地,又在小镇打了将近十年零工,做得最多的梦就是回到省城,回到日益衰弱的母亲身边。现在有个机会,岂能放过?写作这活能不能干下去,回了省城再作打算。

  文讲所学习结束,我拖家带口如愿回了省城,被安排在一个文化单位“专职写作”。回想那些写不出硬写的日日夜夜的煎熬,我至今背脊发凉。

  我决定改行。私下问过几个朋友,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且显然有了某种严重性。我不知道有关部门有些什么看法,但我看到报上有文章在质疑我离开基层脱离生活。有些好心的朋友很是为我着急。我事后知道,省里有位评论家特地去了一趟北京,请阎纲专门就我的几篇勉强发出的近作说说好话。他们曾经共过事。真是难为阎纲了。不得不评说一些不值一评的文字,还必须正面鼓励,那是怎样的苦心孤诣啊。

  那时候,阎纲已经一清二楚地看到了我的特别没文化。1981年夏,他来庐山参加研讨会,我去看他。在白鹿洞书院的碑林,我张嘴就把“拓片”读作“tuo片”,他把我拉到一边,轻轻说,那个字念“ta”。我这类的错,举不胜举,在江苏,我又把“甪直”读成了“角直”。所有这些,阎纲在文章里都没有提,只是说,其成长可以期待云云。

  我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是羞愧还是沮丧。我唯一知道的是,我其实是别无选择的。不久后,路过北京,我特地去看望了阎纲,他再三说,你要振作,要对自己有信心。那天晚上,我在他西郊的家坐到半夜以后。终于不得不告别,他送我到公交站,一直等到间隔好久的夜班车到站,看着我上了车。

  这是我们迄今最后的一次面谈。之后,就只是在报章上看到他一篇又一篇振聋发聩的文字。其高屋建瓴的视野,诗意勃发的文采,读来深获教益。

  四十年,尽管我一直咬牙切齿坚持写作,但一直未见长进。我羞于面对阎纲,未敢音问。没有想到他还记得我,大前年,忽然收到他的著作专辑三卷四册,洋洋二百万言,文学、文坛、乡音、乡俗、亲情、友情,枝繁叶茂,波翻浪涌。可读作中国当代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史,又何尝不可读作中国当代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史。

  先生不弃,我的感动莫可名状。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匆忙中写下一些仿古的句子:

  书生仗剑出礼泉,

  叱咤文坛六十年。

  识见有胆须赤子。

  评论无韵成诗篇。

  江南梦回竞夤夜,

  京西握别已晓天。

  世间自来仁者寿,

  身后谁人执长鞭?

  阎纲的人与文,真,直,硬,浓。真而不失睿智;直而不失风雅;硬而不失柔韧;浓而不失明晰。秦人大腔,书生意气,于豪迈中见深情,于奔放中见摇曳,行文节奏明快而收放令人猝不及防,长句戛然而止,短句若击鼓,读之时而愕然,时而惊叹,终归于酣畅淋漓。

  皆是性情文字。

  活过九秩的季羡林老人有言:“高山、大川、深涧、栈道、阳关大道、独木小桥,我都走过了,一直走到今天,仍然活着,并不容易。说不想休息,那是假话。但是自谓还不能休息。仿佛有一种力量,一种探索真理的力量,在身后鞭策我。”

  同样历尽沧桑、曾经罹患绝症、已近米寿的阎纲的身后,也有这样一种鞭策的力量。他的文心不老,让我汗颜;他对后学的真诚,让我铭记。与此同时,也让我发现,一个人生命的活力,除了诸多生理的社会的因素之外,对生活对世界充沛的激情与仁爱,也是源泉之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7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广告
   第A11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上海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新民财经
   第A18版:股市大势/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22版:乐活年华/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摩登
   第A24版:广告
生命的活力
借衣记
清澈的眼神(油画)
想念普希金
寻迹猛将弄
那时中秋
新民晚报夜光杯A15生命的活力 2019-09-14 2 2019年09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