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辛亥革命105周年,上海辞书出版社近日推出文史研究专家沈飞德的传记作品《细说孙中山家族》。这是一部供世人了解孙中山亲属与后裔真实人生和命运遭遇的传记作品。
1.先人躬耕数代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孙中山在自述家世时曾说:“文之先人躬耕数代。”尽管有人追根溯源,说孙中山的先祖做过大官,但笔者认为孙中山出身于一个十足的平民家庭或是农民之后,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的曾祖父孙恒辉务农,在多山少地的翠亨村有地十多亩,算得上是小康之家了。但到了孙中山的祖父孙敬贤,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孙达成就是孙中山的父亲。因祖父好风水迷信,常登山玩水,所费不少,加上要养育三个儿子,为应付急需而变卖部分家产,以致家境每况愈下,到最后落魄为没有什么田产的农民。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有三兄弟,按理说他是长子,有继承祖业、守护家园的责任,但到后来为生计所迫,16岁那年就到澳门的一家外国鞋店当学徒,每月工资仅四元。后来他又学裁缝,善做西服。对于他赴澳门打工的时间,以及何时返乡,说法不一。孙达成在澳门共待了16年,直到33岁那年,即1845年才返回故里,1846年与杨太夫人结婚。杨太夫人生于1828年,是隔田乡杨胜辉的女儿,她比丈夫小15岁。
孙达成在澳门做苦力十几年,其间备尝艰辛,难以言表,但他在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洋场,却有坚强的毅力,省吃俭用,有所积蓄,才决计返乡,成家立业。
孙达成因自幼家境贫寒,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读书不多,但在村民眼里,他家庭不富裕,却常怡然和乐,有长者风度。孙中山的同村好友杨鹤龄之弟杨子刚有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描述:“达成公面修而颧高,两目睇人,炯炯有神,眉发甚长,御粗布服,有时足登履。时在门前榕树下石凳憩坐,吸旱烟,状若沉思。常为乡友讲故事,待朋友甚诚挚。”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回忆说:“达成公为人,最平和忠厚,且公正廉明,故为村人所敬仰。惟以家业甚稀,故常终岁劳动,略不得息。及寿屏(德彰)渐长,能帮助操作,家计始渐充裕。”
孙达成与妻子杨氏生有三男三女,依次为孙眉、孙金星、孙典、孙妙茜、孙中山和孙秋绮,其中惜长女孙金星(1857—1860)、次子孙典(1860—1865)先后夭折。
孙达成的长子孙眉是其父母婚后八年才出生的。从杨子刚和孙妙茜两人的回忆看,孙达成作为一家之主,内外操劳,养育儿女,经济状况很一般。笔者曾于2004年3月27日在上海采访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达先生,他对孙中山祖上的家境直言不讳,说:“祖上很穷,是佃农,无家产。这些家谱里有记载。”因为孙家很穷,在村里没地位,难免受人欺负。而杨、陆两家才是翠亨村的代表。作为佃农,那时孙达成不仅租种了十多亩田,还兼做村里的更夫。他的两个弟弟孙学成、孙观成都因在家乡难以养家,分别丢下妻子程氏、谭氏外出谋生去了。结果,孙学成于1864年不幸在上海附近的海域遇难,而孙观成则于186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时病逝。这样,孙达成与妻子要承担起帮助照顾两个弟媳的责任,无疑又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但造成孙达成从稍有积蓄到佃农的重要原因,在于孙达成像他父亲一样,醉心风水迷信,乐此不疲,较之其父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终年供养着一个风水先生。他在养家糊口同时所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寻觅风水宝地,把各位祖先的坟墓移地改葬。天长日久,花费的钱财就是一笔巨资了。
据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说,在改葬她祖父时,风水先生说安葬后10年,孙家必出伟人。其时为1854年,到1866年孙中山诞生,相距时间只有13年。孙达成本人去世于1888年,那时长子孙眉在檀香山已成为富甲一方的“茂宜王”,幼子孙中山远渡重洋到哥哥发家的檀香山开了眼界,回到香港继续读书,接受高等教育,在那时也算是光宗耀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