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是基石
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功能逐渐下降的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是呈进行性发展,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不能治愈,需要终身治疗用药。
大多数人都畏惧用药,这种心态可以用“前怕狼后怕虎”来形容:既怕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又怕“用了‘力道大’的药将来病入膏肓时无药可用”。刘锦铭教授指出,慢阻肺的治疗是终身治疗,这是由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特点所决定的。慢阻肺咳嗽、咳痰和喘息气急症状多在冬季加重,翌年天气转暖时逐渐减轻。病变严重时咳嗽、咳痰常年存在,无冬重夏轻季节性变化的规律。急性加重始终伴随着慢阻肺的病程,每一次急性加重都是一次对肺功能的打击,肺功能渐次变差。
从确诊后开始用药就不能停药,差别在于急性期、加重期和稳定期的药物方案不同。目前慢阻肺的药物治疗方式主要为吸入治疗,吸入的药剂有支气管扩张剂(常规用药)、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加重频繁的患者)等。吸入治疗方法使药物直接到达并作用于靶器官,所需药物剂量小,气道局部药物浓度高,快速起效,疗效显著,全身副作用轻微,其中软雾吸入装置可主动喷药给药,患者只需自然呼吸,无需主动用力吸入,对慢阻肺治疗控制疾病进展优势明显。刘锦铭教授提醒,当肺功能检查指标FEV1/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数值<70%等依据确立时,结合临床资料,可确诊慢阻肺,患者就应接受并开始慢阻肺吸入治疗。
毫无疑问,越是依从性好、坚持用药的病人,症状控制得也越好,病程进展缓慢,急性加重明显减少,也有利于并发症的控制,能确保良好的生活质量。刘锦铭教授强调,慢阻肺的吸入方案治疗要尽早、规范、足量,其获益远大于药物副作用风险,如果不积极医治慢阻肺,慢阻肺极易合并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后果与转归更加严重,治疗上将更为棘手艰难。
改善外因不松懈
人体的呼吸道和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客观环境对慢阻肺的发生发展举足轻重。刘锦铭教授举例说,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吸烟者肺功能较非吸烟者差,戒烟是慢阻肺病人一项重要基本的治疗措施。但是不少患者“明知故犯”,边服药边抽烟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除外遗传、年老等因素,慢阻肺的高危因素还有长期暴露于职业性有毒有害的气体、粉尘和颗粒,汽车尾气、室内空气污染和PM2.5超标的雾霭天,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三四十年前使用煤炭和柴草等生物燃料取暖、做饭的人群到如今也成为了慢阻肺高危人群。这些因素都可刺激和损害人的支气管黏膜,使气道清除异物和病原体的能力降低。
这段时间多高温潮湿天气,刘锦铭教授提醒,空调温度的调整需格外留意。患者不要在温度过低的房间逗留,坐卧更不能对着出风口。对于慢阻肺病人而言,温差悬殊招致稍有风吹草动就易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很容易成为慢阻肺发作和加重的促发因素。有研究显示,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可能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主要病原菌。故而流感疫苗或肺炎球菌疫苗可预防相应病原体的感染发病,防止患者急性加重,可在发作季节(如冬季)之前应用。此外,过于潮湿的环境同样不利于慢阻肺的病情控制。
刘锦铭教授最后呼吁,定期随访复查是监控慢阻肺病情、及时发现急性加重的重要环节,广大患者一定要重视起来,切莫掉以轻心。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