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陈晓明决心赴沪参加书展,这一次,是为阿列克谢耶维奇而来。
她用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多年前就曾进入陈晓明的视野。
阿列克谢耶维奇直接而尖锐地揭示整个世界和人类所面临的严重创伤,她的勇气令陈晓明感到震惊。他觉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眼界、思考问题以及把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任何纪实作家。
“她的叙述简洁有力,所形成的文体表现力之强,掌控语言的能力之高,以及人物塑造的特点,不是一般的作家能表现出来的。”陈晓明以《二手时间》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描写俄罗斯的前国防部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之死为例,谈到其笔法保真的特点。阿列克谢耶维奇把阿赫罗梅耶夫的故事和历史结合在一起,以他所经历的变化折射出大的变故。对阿赫罗梅耶夫在办公室自杀的叙述中,有十几处写到自杀的场景,她通过不断地突出、强化这一场景,思考苏联的变故。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学能力当然不仅仅局限于非虚构作品。陈晓明认为,她在虚构类作品上同样表现出鲜明的文学性和非常高的艺术笔法。过去一段时间,瑞典皇家学院是非常强调虚构作品的,无论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还是小说家勒克莱齐奥,形式主义非常强。为何突然之间诺奖的评选转向非虚构?陈晓明分析,这大概表明诺奖评委会对世界的关注。
无论如何,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奖,使从事非虚构文学的作家们倍受鼓舞。可是,何谓非虚构文学?非虚构和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有多大的差异性,这在很多作家包括学者中,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非虚构”这一概念似乎并未完全被中国报告文学界所接受。陈晓明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报告文学,歌功颂德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当然,我们需要有正面的力量和精神来鼓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反思,要做出像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的表达,有非常大的难度,需要勇气,需要力量,需要文学的才华,需要对于问题的把握和穿透力。
在陈晓明看来,我们对世界创伤的文学表达已经枯竭了。虚构文学在文学中占据最高地位,能把虚构的故事讲述得合乎逻辑并且真实可信,体现出语言文字的想象力,这也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但是如何把世界正在发生的,把人类所面临的巨大的危机、危险和创伤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家越来越少。阿列克谢耶维奇把纪实类的文体,在当今饱受磨难的世界上提升到一个层面,她的勇气和能力非同一般,她获得诺奖也是名至实归。
上海书展上,陈晓明将与阿列克谢耶维奇对谈,他更关心的是,何以很多作家丧失表达的勇气时,阿列克谢耶维奇却能勇敢地保持。同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俄苏文学的继承以及她的写作所受的影响何来,也是陈晓明所关注的。
舒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