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从自己的哭声中“来”,到别人的哭声中“去”,不过匆匆几十年。这几十年里,社会不断前进,观念不断更新,人们对身后事的观念和操作也一直在变化。
我认为,注重缅怀又程序简约当是明天身后事的两大要素。今后,家庭日益小型化,年轻的一代人际关系十分强调“自我”,交际范围日益狭隘,不可能一大群人兴师动众为某一人操办丧事,除非你是明星,拥趸万千。平头百姓人一“走”,丧家顶多电告十来个亲朋好友办个简单的告别仪式,读一段三、五百字的悼词,然后众人献花,再各道珍重后握别……前后不会超过一刻钟。因为生活节奏太快,活着的人太匆忙。
轻仪式后倒是重缅怀。但这缅怀也只大多存留在父母与子女、配偶这直系亲属之间(其他人,甚至兄弟姊妹都日益淡薄)。他们会记住逝者的忌日,会随意选一个日子去墓地祭奠,会经常与其遗像对话,会精心保存遗物,寡居者甚至今后会与逝者合葬……但由于观念的不同,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像我们缅怀上一代一样缅怀我们,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亲情的倒退,我们只能宽容地理解。
人有标新立异、事事处处彰显个性的欲望,明天的身后事也许不再办得哭天哭地,一副凄惨相,而是顺应逝者的脾性,用音乐、朗诵、视频、书法等形式,开成一场温馨的追思会,激励人们更珍惜眼下的生活,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这倒不失为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