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郊许多乡村,像陆阿婆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今年2月,名为“幸福老人村”的养老机构驻村运营,让农村老年人养老不离“乡土”和“乡情”。房屋在村民闲置的宅基地上改建,格局与村里相仿,连院墙前的自留地也被原样保留,分隔成田垄用木栅栏围起,居住区设施齐备,生活气息很浓。而入住的老人,多是本地或邻近的村民,彼此熟悉。
环境没有改变,但从助餐洗浴到日间活动,老人的生活得到全方位的照料。此外,平台还从老人需求设计出发,推出一系列公益项目。例如,“微孝早餐”由企业认领早餐费,让70岁以上独居、残疾或家庭困难的老人享受免费早餐;“微孝农场”则由爱心人士对接资助,与喜爱种菜的老人一同认养自留田,平时由老人帮忙照看;“微孝1+1”采取结对帮扶,一定程度减免老人的照料费。
“幸福老人村”的活动不仅面向入住者,还对叶榭镇其他老年人开放,致力推广传统农耕文化、亲情文化,目前已开展6个项目,每周开展便民服务和主题活动。借助公益项目,调动企业、学校等资源,老人村的运营成本有所降低,也帮助经济条件有限的老人减轻压力。
“让老人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养老,延续最熟悉的生活方式,同时享受优质的服务。”“幸福老人村”运营负责人蒋秋艳调研发现,叶榭镇是松江留守老人最多的镇,而堰泾村则是叶榭地区留守老人最多的村,作为小型乡村嵌入式养老模式,“幸福老人村”的探索建立在松江区尚属首例。
现在的“幸福老人村”,时常有老人在饭后一起帮忙打扫卫生,或者定期送来自家种植的蔬果,不少家庭因为有老人入住而担任志愿者,听戏、看新闻、聊天,融洽的氛围让原本入住“两人间”的老人主动提出搬到“多人间”,老年生活更热闹、更安心。
通讯员 贾佳 本报记者 范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