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分钟600年”在天蟾逸夫舞台一亮嗓,给上海观众带来了惊喜,笔者也有幸头一回欣赏到来自福建的梨园戏。这块有800多年历史的“中国宋元南戏活化石”,不仅保留了晋唐古乐的唱腔,沿用唐、宋古曲牌名,还自有一套表演程式,古韵浓厚。
《高文举·玉真行》刚开演,舞台灯光就集中在一只脚上。舞台左侧角落是个小型的伴奏阵容,“首席”坐着鼓师。鼓师穿着白袜的左脚压在他面前的鼓面上,脚底朝向观众,以脚跟及脚侧与鼓面接触面的大小、力度变化,再配以双手中鼓槌的击打,音量、音色的高低强弱变化就尽在掌握,脚在鼓面上前后滑动又产生类似小提琴“滑音”的效果。角色尚未出场,一通抑扬顿挫的“压脚鼓”节奏,已经渲染了气氛。一只脚就这样表现一项绝活,世间恐怕难寻其匹。
婚后不久,高文举离乡应考高中状元,后被相府指为女婿。其妻玉真闻讯,跋涉千里欲寻夫君。折子戏说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舞台上,只有一人一伞。曾静萍表演的“玉真”以独特的舞姿,或托伞,或停伞、按伞,步步表现角色的各种心情;在鼓、箫、弦的伴奏下,演员慢慢唱出路途的艰难、唱出心中的悲苦和焦虑,鞋履倒拖、裙裾上扎满草刺等情形被反复吟唱。极简的舞台和反复的吟唱,反而给观众留出充裕的想象空间,从而渐渐沉浸于剧情之中。
台湾作家蒋勋在接受一个访谈时提到,现代人很像一个贝壳,紧紧关闭不肯打开,因为里面太柔软、太容易受伤,只有美会让它打开。是的,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快到肉体和灵魂都几乎难以承受,到极端时,有人猝死,有人抑郁,令人叹息。古典戏剧,情节往往并不复杂,观众和着昆曲、梨园戏这样舒缓的韵律、唱腔,听凭角色尽情倾诉喜怒哀乐,顺势投入自己的情境,哭过、笑过之后,说不定就会有“治愈”的作用。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真是难得的宝藏,值得今人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