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主编程永新表示,第三部《饥荒》未曾发表过的21章至36章,这是赵武平从湮没于史料65年的英译原稿中回译过来的:“我拿到译稿,就知道赵武平先生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珍贵手稿 发现经过
《四世同堂》据老舍当年的设计共分3部、100段(章),自1944年起在报上连载。第三部《饥荒》的前20章于1950年至1951年刊载于上海《小说》月刊。但不知什么原故,《饥荒》的后半部始终没有发表,而且手稿散佚。
时隔65年,赵武平在哈佛大学的老舍译者浦爱德档案中找到了《四世同堂》的英译文稿,其中包括了完整的《饥荒》译稿。“《四世同堂》英文译稿,冠以‘OUR GENERATIONS IN ONE HOUSE’之名,打印在相当于A4纸张大小的、薄近透明的白纸上;文稿按先后顺序,每两章,或三到五章,整整齐齐分组装于三十个乳黄色的文件夹内。”赵武平介绍。在赵武平找到的档案中还包括了老舍与译者、代理人共同签署的《四世同堂》英译版权代理合同;哈考特公司编辑丹佛·林德里来信,以及他所寄来之《四世同堂》清样数页;老舍写的主要人物表及人物介绍等一批史料。
原稿比通行本多9章
相比哈考特公司出版的英译通行本第三部分《饥荒》的27章,赵武平在哈佛大学施莱辛格图书馆浦爱德档案里发现的浦爱德英译稿,要比通行本多出9章,共36章。浦爱德原名艾达·普鲁伊特,生前是著名的“中美文化桥梁”,帮助老舍翻译了《四世同堂》的英译本《黄色风暴》。
两相对比,英译通行本不仅直接删去了部分章节,对有些章节进行合并,还将不同内容和情节重新并列组合,把不同的人、事改成另外的内容和情节。赵武平认为,存于哈佛大学的这部英译稿虽然未必就是完整的老舍原作,但“相比原作,老舍和浦氏合作译稿,所删只是枝节,或者意义较轻的段落,起码没有改变结构。”关于翻译删节,浦爱德晚年曾有回忆:“老舍知道,美国人不喜欢篇幅太大的长篇小说,所以我们一起工作时,他对原书作了较大的删节。不幸,出版社删得更多。”
回译仿佛“修旧如旧”
有了最接近原稿的英译稿,要把它回译成中文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仅因为“经过65年的时光磨蚀,打印稿上不少字词已经变褪色,甚至模糊;另外一些,是打印中的拼写错误,再者就是译文中所运用的今天已经废弃使用的日语拼写,这占去了前期翻译的大部分精力。”更重要的是“所采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同老舍的语言风格,以及《四世同堂》所独有的词语,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赵武平专门整理出了一个“老舍词汇表”,列出一些老舍语言特色字词。比如,老舍常用“假若”而非“如果”,再比如,惯用“助援”而非“援助”,“自傲”而非“自豪”,“有个别词汇,《四世同堂》里不出现,但是老舍在《骆驼祥子》里用过,那么我就借过来,白巡长被‘撤了差’,就取自《骆驼祥子》开篇部分的一句话:‘被撤了差的巡警或校役’。”
当年从哈考特版返译13章出版100章的《四世同堂》时,老舍夫人胡絜青曾表示:“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四世同堂》版本,它既包括目前出版的最全的中文单行本的全文,即按老舍中文手稿排印的前87段,也包括由英文节译本转译回来的后13段,全书共100段,正好是老舍原来计划和实际完成的100段。”如今的新译稿使得老舍的原作达到了103段,虽然不是老舍原来计划和完成的手稿的全部,但却更进一步接近了老舍的原作。本报记者 王剑虹
【相关链接】
老舍创作的《四世同堂》始于1944年全民抗敌的情势下。
第一部《惶惑》1944年至1945年在《扫荡报》连载;
第二部《偷生》1945年在《世界报》连载;
第三部《饥荒》1949年在美国完成,1951年在《小说月刊》上刊登20章后暂停。
随后,《饥荒》部分手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1982年出版《四世同堂》只能采用美国人浦爱德翻译的《四世同堂》英译本《黄色风暴》中,经过缩略处理的最后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