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春捷成长于崇明三星镇的农家,是崇明中学2001届毕业生,2005年在外企入职体检时,被查出患有慢性肾病。医生预言“早晚会出问题”,告诫她和家人“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但顾春捷并未因此灰心丧气,而是更积极地投入工作、热爱生活。
2013年,顾春捷身体各项指标开始恶化,今年起,她每周都要接受血透治疗,萌生了换肾的念头。没想到,在长海医院报名肾脏移植手术仅一个多月,医院就告知她找到匹配的肾源。“这是重生的希望啊,手术成功后,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然而,手术4天后,顾春捷就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并陷入半昏迷状态。由于药物过敏加上血管纤细,移植的肾脏无法正常工作。
11月9日,顾春捷不得不再次进入手术室,摘除那个原本用来救命、如今却成负担的肾脏。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但60多万元的手术和治疗费用,已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可以预见的高昂支出,更是雪上加霜。未来在哪里?一贯豁达的顾春捷也不免发愁。
这时,同学和同事们逐渐获知她重病住院的消息。起初,很多人不敢相信,平日里热情活泼的女孩,竟然是名长期重病患者,也不禁为她的遭遇惋惜。由于文化差异,顾春捷所就职的德企不赞成官方捐助,很多中国员工便自发捐款。
她的病情更是牵动着崇中校友,有曾经相识的同窗,也有完全陌生的师生。校友会发起捐款,每一笔捐款都由顾春捷的高中班长陈柳详细记录,“在一个500人的校友微信群里,捐款人数超过300人。”短短几天,各界捐助金额就超过30万元,化解燃眉之急。
而今,顾春捷又开始了每周去医院“报到”的日子。不过,这次她并不孤单,而是带着大家的祝福前行。
本报记者 范洁 通讯员 丁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