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8月,上海市消保委共计受理教育培训类投诉4174件,同比上升27.1%,争议涉及金额3502万元。位居前列的为外语、艺术、课辅、驾驶、会计等培训,其中,外语培训类投诉达2140件,超投诉总量一半;在线学习类投诉同比增长了近7%。
综合这些投诉,上海市消保委发现行业存在三大问题 :
1.推销乱象重重:虚编资源、虚夸效果、虚假承诺。
培训机构盲目选择推销对象,不仅缺少必要的前期评估,还会采用虚编教学资源、夸大培训效果的方式层层诱导。
比如,机构享受“内部资源”、具备“一流师资团队”,培训过程“周期短、进步快”、考试“保过保录”“不过退款”等。为进一步促成交易,推销顾问还会给予各种看似美好的“口头承诺”和优惠福利,却又不会在书面合同中具体约定,给消费者事后维权带来隐患。
2.经营本末倒置:合同条款模糊、培训质量堪忧、退款设置障碍。
市场上培训机构提供的格式合同大相径庭,部分格式合同缺少周密的授课安排、公平的退费规则、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等涉及消费者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一旦发生争议,消费者易陷入被动局面,退款难以索要。
同时,机构培训质量饱受诟病,集中表现在开班延期、课时缩短、讲师频繁更换、网络授课卡顿等问题,培训效果差强人意。
3.付款方式欠妥:一次性预付高昂费用滋生贷款“骗局”,恶意包装、审核宽松、资金风险等贷款隐患凸显。
投诉显示,培训机构大都将课程周期设置为1至2年,少数长达4年,相应的培训费用高昂,而多数培训机构要求消费者一次性付清费用。为消除消费者支付顾虑,有些培训机构通过“引导推荐”或“涉嫌强制”等方式,要求消费者向与其合作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使消费者以信用风险换取资金保障。
涉及贷款支付的消费者普遍反映,仅提供姓名、身份证、联系方式、银行卡或信用卡即可申请贷款,整个流程“简易快速”。部分消费者甚至反映,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在他们未充分了解贷款注意事项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完成整个手续,致使消费者“被贷款”。不成熟、不合规、不理性的贷款交易极易引发资金和个人征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