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遍《元曲100句》,独爱宋方壶的《山坡羊·道情》,曹老师心有戚戚焉,打算把整首作品刊下。
一枚“青山相待”,二枚“白云相爱”,得心应手,那白云、青山仿佛通了灵气,故友一般,拥至笔端,高峻飘逸,各具情态。所谓“关门即深山”,也许就是这个道理。深山不在远处,而在我们心里,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时空。
刻到第三枚“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难住了,九易其稿,要么字距不匀,要么疏密不对,日思夜想,眼睛里、梦乡上,全是“紫罗袍共黄金带”。在复印机上,几番缩小,几番放大,最后,还是求教老师定稿,方可行刀。
“人们梦寐以求的‘紫罗袍共黄金带’,哪能说放弃就放弃的。”我们不禁哈哈大笑。
我说,过了“紫罗袍共黄金带”的关口,下面的几组就顺利了。分别是“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一茅斋,野花开”,心中无事,只会种竹浇花,意境就来了。诗意、禅意、酒意、画意尽在其中。倘若我们总“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沉醉在功名利禄中,便无法体会诗意,因为诗意在情,功利伤情;倘若我们执着于六尘,则无法体会禅意,因为禅意无执;若是我们太过理性,则无法体会酒意,因为酒意原在放浪形骸;假如我们不善用心眼观察,则无法体会画意,因为画意无所不在,既在形象,又在其神。而这些,都可以在一个“贫,气不改;达,志不改”的无所束缚的心灵中发现。
有“青山相待”,有“白云相爱”,有“野花开”,即使身处“一茅斋”,又何尝不是世间清福?
我们做老师的,放假了,时间铺天盖地地来了。早晨,不必担忧闹钟的搅扰,平和安稳的睡眠,给了自己神采奕奕的一天;中午,不必牵记一个学生的作业批改和殚精竭虑的建议,在咖啡的氤氲里,品味美好的心情;而整个下午,甚至晚上,把自己交给一位哲人,聆听他灵魂的絮语,接受他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疗治,不觉万籁俱寂。也可以让三国的英雄在眼前打打杀杀,然后细细地咀嚼豪杰的悲情。
明代学者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有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有书读,有空读,又善于读,不囿于读,世间清福也。
而背包行走天下,也不失教书先生天赐的清福。
或“清溪浅水行舟”,或“雨后登楼看山”,或“柳阴堤畔闲行”,或“花坞尊前微笑”,或“隔江山寺闻钟”,行走在坚硬粗粝的世界里,觅得一份温柔细腻的心绪。这是生命的感动,这是生活的馈赠,更是世间的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