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凉爽的秋风扫过,金黄的梧桐叶旋转着飘落,回归大地的怀抱。作为国网上海市南供电公司的项目经理及徐汇区架空线入地项目负责人,我没想到能与这武康路的梧桐一起,见证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的变化……
与武康路结缘还要从2月的现场勘查讲起,欧洲风格的建筑在向我展示悠久文化历史的同时,也在告诫着我,要在这样一条1.2公里的“艺术品”建筑群里开展入地工程,并非一件易事。
除了数十次的现场勘查之外,管线平衡公司是我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每天必须“签到”的地方。在这里,自来水、煤气、通信管线等一切能想到的地下管线信息都能获取到,各管线权属单位会被召集起来开协调会,共同商议施工方案,确认是否会对其原有地下设备产生影响。一米米查资料、一段段对方案,遇到管线资源紧张的就想办法移位,实在移不了的就在纵深上想办法、挖潜力,经过无数次修改,我和我的同事硬是将这一整段路的方案“啃”了下来。
然而施工中的突发情况之多,还是超过了我的想象。
开挖后的没几天,一根锈蚀不堪的老水管横在了计划施工范围内,由于曾是租界地区,老旧地下管线信息经多轮转手已缺失不全,它的突然出现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相关部门的专家到达现场后根据材质及外观断定这是一根建国前的老水管,但是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派什么用场,仍旧无法确定,只有不时从管体中传出的微弱水流声告诉了我们它还没有“退休”。
怎么办?改方案!然而一个方案不仅要考虑施工路面宽度,还要涉及地下空间、加排管数量等等因素,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十几通电话呼出后,信息管线、自来水等之前在管线平衡公司里见到的熟面孔又“聚首”了。“这里向北4米处有我们的设备,必须要保持施工距离!”“我们的管线还没预埋,可以适当移位,为你们的方案更改创造空间。”“这里再挖过去可能就会有树根了,如果要开挖一定要联系我们,过来给古树打‘营养液’!”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现场讨论后,最终决定摒弃原有标准化的3m × 5m加排管及大电力工井设计方案,将原来的检修井尺寸缩小,并利用垂直深度,将电力管道下移。新的施工方案中,作业面上下左右都有管道,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原有管道的损坏,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简直像在跳动的心脏上动手术。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许多多,开挖常会因计划之外的管线占位而被迫暂停。为了便于与兄弟单位沟通确认,第一时间完成方案修改,我的“办公桌”便移到了现场,久而久之,武康路上几家管线公司有多少地下管线、不同时间段哪个停车场有空位、公厕几点关门我都能倒背如流,直接被同事们封了个“活地图”的称号。
这一干就是半年多,随着国庆的来临,武康路架空线入地工程也迎来拆线拔杆的收尾阶段。服役多年的电杆被缓缓拔离地面,交织错杂的“蜘蛛网”再无踪影,在优雅的武康路上抬头仰望,只见梧桐掩映,秋高气爽。这一天,武康路的居民感受到了不同往日的节日景像,而我,也收获了一份难忘的节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