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初春,我们正在飞机制造厂带领学生作毕业实习。针对复杂的飞机部件,提出改进制造方案,工作难度很大,但学生们肯刻苦钻研,实习颇有进展。2月中旬,学校突然传来消息,北航要自行设计小型飞机,命名为“北京一号”,目前已开始设计方案的讨论并决定要求在厂实习的学生改换工种,学习钣金工或铆装工的操作,为期三个月。学成回校后参与“北京一号”的研制与生产。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振奋。
北航有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有空气动力试验室和强度试验室以及飞机工艺实验室。这些都是制造飞机的物质条件,但是要在短期内设计生产出飞机,这还是空前的第一次,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在当时气氛的感染下,大家都信心百倍地去迎接困难。
实习结束回校后,领导任命三位教授分别为总设计师、总工艺师和生产厂长。当时我也接受了主管型架车间的任务。随后就改造实验室:将飞机工艺实验室改造成钣金车间,飞机库改造成总装车间,现在的体育馆作为型架车间即制造飞机的工艺装备的车间。等到型架制造完成就转为铆接装配车间,同时增添热处理车间用大型槽子等等。当务之急是零件制造开工以及在体育馆新建型架车间,这是装配飞机组合件部件所用的工艺装备制造车间。学校向航空工厂借调了几位型架制造工人,他们都是车间技术骨干,有技术,而且很自信。在他们的主持下,与学生们在一起制造了一台简易型架装配机,虽然刚度和精度上差一些,但是有了它,师傅们带领着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一台台型架。等到型架任务完成时,型架车间就改成铆接装配车间了。
铆接工作基本上由工厂实习回来的同学负责完成,领头的是一位刚毕业的助教。铆接完一个部件,立刻从体育馆送往设在机库的总装车间。这是一段热闹的路程,部件由众人抬着,队前有向导,队尾有锣鼓喧天的送行队。已经是9月初,总装车间灯火通明。由于其他车间都已完成任务,且无后续生产工作待做,大家自然而然会到总装车间看看自己所做的零部件在总装时有无问题,一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飞机总装工人其实就是北航58届应届毕业生,他们个个神态镇静,操作稳定,北京一号的总装任务在他们手中如期完成。北京一号“信守承诺”,按时于1958年10月1日飞上蓝天。
最近重温了教研室部分师生当年在北京一号飞机前的合影,感慨万千。那时的我们多么年轻呀。我们为共和国做了小小的贡献,不知不觉,60年已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