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国庆69周年了。不由回想起二十多年前,我曾有幸亲历国庆观礼的往事。
1996年9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接市委组织部通知,作为“全国百佳人民好公仆”宣传人选,受中央组织部邀请,参加建国47周年的观礼活动。这让我特别意外,又非常惊喜。之前都在电视里看国庆庆典,从未想过有机会亲临现场。我特地去培罗蒙买了一套新西装,9月30日飞赴北京,入住万寿路的中央组织部招待所。
或许是兴奋,躺在床上的我久久合不上眼,又怕睡过了头。四点刚过索性起床,洗漱完毕就等集合了。七点多,我们一行人佩戴好“国庆观礼嘉宾”的绸带,几辆大巴从万寿路驶出,经长安街从北面的大门进入劳动人民文化宫,到了天安门城楼的背面,从这里登上了观礼台。巨大的红色观礼台宛如一双振翅欲飞的火红羽翼,一万多名各界代表在这里见证伟大母亲四十七华诞的盛宴。我坐的观礼台与天安门挨得很近,抬头可仰望天安门城楼,低头可俯视广场上载歌载舞的群众排练节目。我登上观礼台的最高处,发现观礼台位于天安门前方两侧,东西对称,各有七个,每个长约百米,宽约十米,呈北高南低的倾斜式,平缓的坡度减弱了观礼台巨大的体积,没有喧宾夺主之感,反而为天安门城楼营造了更加恢弘的气势。
一宿没合眼的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只想睁大眼睛观察身边的一切。离观礼台不远处布置了八组大型花坛,中心花坛“庆祝国庆1949—1996”特别醒目,旁边又有两组“普天同庆”、“喜迎回归”的花坛。一只直径有四五米高的六边形巨型宫灯,轴心是香港的画卷,预示着即将到来的1997年香港回归。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柔和的阳光洒满庄严的天安门广场。我被那绚烂的花海、喧闹的人潮、一首首熟悉的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一个人一生能有几次这样美好的经历呢?观礼台上,相识的、陌生的,都相互打着招呼,拿出首日封,相互签名留念,以广场为背景相拥着拍照留念。在我的身后,有一群兴奋得像孩子似的港澳同胞,他们是受到特别邀请来参加国庆观礼的。他们操着一口浓重的广东口音说呀、笑呀,不停地拍照,恨不得把眼前的这一切都收藏起来。一些来自边疆,身着靓丽的民族服装的嘉宾也成为大家竞相合影的对象。
十时整,期待已久的时刻到了,观礼台上所有的嘉宾全体起立,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转向了高矗的旗杆,鲜艳的五星红旗犹如一束火焰在天幕上绽放。几十万人齐声高唱国歌的气势如同潮水般震撼着每一位在场的观众。那一刻,我热血涌动;那一刻,我思绪万千;那一刻,我只有一个心愿——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五星红旗越升越高,在国歌的最后一个音奏响时,国旗已高高飘在了天空。走在游行队伍前列的三军仪仗队出发了。我们每个人都不由挺直了身子,伸长头颈,耳边隐约听得一阵极有节奏且震撼的声音由轻渐响。模糊间,东边一片方队渐行渐近了,来到我们的眼前,方方正正,见棱见角。队列里,个个昂首挺胸,身高几乎一致,手中武器漆黑,行走节奏统一。大家完全被镇住了,不少人拿着照相机,却竟忘了拍照。
群众队伍来了。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欢呼声此起彼伏。手持彩色气球和缤纷花环的少年儿童来到天安门前,成千上万只彩球腾空而起,他们春潮般地涌向金水桥,向天安门城楼挥舞着手中的花环。
身穿各式民族服装的游行队伍,用各个地方的民族装束来展示不同的风俗,莺歌燕舞,十分耀眼。许多观礼台上的嘉宾再次站了起来,以行进的方队为背景,把自己的身影融入到庆典中去。我很后悔,没带上照相机,错过了那么多令人难忘的镜头。好在带队的同志有照相机,为我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最后,巨大的花车像一幅画卷,五彩缤纷,在蓝天白云下浩浩展开,好像共和国47周年走过的足迹。观礼台上的嘉宾迫不及待地奔向长安街边,与不同的花车一一合影,大家的热情似乎也达到了高潮。当一组又一组的游行方阵从我们的观礼区经过时,不少嘉宾随着乐曲有节奏地鼓掌喝彩。此时,我站在观礼台上,仰望苍穹。共和国华诞的宏大庆典,我能够亲身置于其中,这是多么荣耀的事啊!
回思至此,我再次情不能已。祖国啊,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