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幸去看话剧《风萧萧》。徐訏原著,王安忆编剧,上海话剧中心演出。徐訏有点像唐代诗人李贺,才气中有点儿鬼气。《风萧萧》是上世纪40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部取材于抗战中的孤岛上海的谍战,不同现在一般抗战小说路数的作品。《风萧萧》和徐訏的一些小说,在最没书读的年头,曾在我们这代人里悄悄流传过。
看得出安忆面对徐訏和《风萧萧》改得非常之用心用力,人物台词字斟句酌,潜台词很多,不亚于自己写一部中篇小说。我在看演出时,也非常认真,既是对演员劳动的尊重,也是对安忆创作的尊重。应该承认,我看得还是有点吃力。因为要追索12个人物的来路以及他们隐隐约约闪现的背景,在自己心里建构一个戏剧情境和人物关系。否则,猜谜的时间会大大干扰看戏的审美。有时难免拿起说明书翻一下,看看剧情介绍(我是一个看戏甚多,但智商并不高,很容易入戏的“傻子”观众)。
我不得不很遗憾地说,对于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说明书似乎提供不了太多的东西。应该承认,说明书编得其实也是认真的。有小说和作者的介绍,有王蒙和吴义勤的评价,还有安忆和导演的阐述。安忆的这篇文字写得很华彩。导演徐紫东的阐释也写得很文学。后面就是制作人、舞美、灯光作曲、化妆等后台工作人员的介绍,接着就是有着漂亮面孔的演员介绍。当然说明书还有一些其他与话剧中心相关的内容。对于理解不了剧情和人物关系的观众,第一会去看说明书。剧情介绍倒是有的,叫“故事梗概”。不过实在是太“梗概”了。三行字,提了两个问题:他为何而来?又为何偏偏在此时大张旗鼓地举办化妆舞会?结束是,一个在“孤岛”上海发生的故事拉开了帷幕。
其实,现在像这样不太说明的说明书,比比皆是。提几个问题,让你猜猜我是谁。对于观众理解剧目当然不能说一无是处,但观众来看戏有时还是想知道一些剧情和人物关系,加深一些理解的,特别是剧情比较搞脑子的时候。记得我小时候也有剧目和电影说明书,朴朴素素,把观众要的内容写得清清楚楚。这些年,不少歌剧、音乐剧、芭蕾舞、戏剧的名剧、名团来沪演出,包括《天鹅湖》《吉赛尔》《卡门》《猫》《歌剧院魅影》《悲惨世界》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说明书几乎每幕、每场都有相当详细的介绍。说明书其实是艺术的一部分,写说明书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既要满足观众的需求,又要保持观众看戏的悬念和张力。我知道有点难。但还是希望说明书能知道观众想要些什么,向观众说明些什么,能更清晰一点。
文学作品有导读,说明书就是剧场观众的“导看”,是我们在艺术大地行走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