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啥“缩忒”了
石建邦
  ◆ 石建邦

  影像烧钱,历来有“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的说法。就连我这样最烂的菜鸟,当年花在拍照和相机上的钱,一两台车总有了。真要感谢互联网和乔布斯,救了我等芸芸众生。

  转眼间,“影像上海”博览会已开了五届,我也稀里糊涂看了四五次,最大的感受是围观群众越来越多了。这次我是上周五下午五点多和几个朋友进去参观的,里面已经人头攒动了。到晚上八点挤出来时,入口已排起了长队。有朋友说她七点多进场,人挤人实在太多,进去五分钟就逃走了。

  如今,影像艺术是当代美术的一分子,国内外很多知名画廊除了销售绘画、雕塑之外,都有签约代理的影像艺术家。“影像上海”成为窥视国际影像艺术的一个窗口,吸引四面八方的同好前来观展。此次现场,碰见徐海滨,复旦新闻系毕业,在武汉江汉大学教摄影的专业人士,他算“影像上海”的死忠粉,每届不落地飞过来观展,而且事先做足功课。他说这一博览会不但国内唯一,在亚洲恐怕也数一数二,很值得看。

  有趣的是,当今可谓图像泛滥,人人都是摄影家,都是自媒体,借助强大的社交网络微信微博“刷刷刷”。但对好的影像艺术,虽然充满好奇,似乎尚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人们愿意花巨资拍婚纱摄影,“器材派”们舍得花最贵的钱买最好最新的照材设备,去拍很烂的片子。更不用说名贵器材一大堆的有钱人。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愿意大手大脚,为自己的一张“烂片”不惜工本,但谈到影像的收藏,说花钱买一张别人的作品回去,大多数人就“缩忒”了。很多人还觉得这是“咔嚓”一下的事情,没有机器值钱。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比从前,似乎感觉又好多了,但“影像上海”多少有些在不穿鞋的非洲卖好鞋的意思,并不容易。

  所以现场还是看热闹的多。也许大家“看白戏”习惯了,“老司机”们很苛刻,都说这届比以往逊色,不少好画廊不见了,也不想想人家参展投入不菲啊。徐先生也直言没有以前好看,但最令他感慨的是,这么多年了,国内的影像艺术家还没有追上来,许多人只是学了点西方的皮毛,就自以为是。

  也许市场会作自我平衡和完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如此看来,“影像上海”任重道远,还要努力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家装专版
   第A15版:大虹桥专刊
   第A16版:大虹桥
   第A17版:大虹桥
   第A18版:大虹桥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2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2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30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第A31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3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说明书说明什么
一场“迟到”20年的摄影展
唐云与上海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为啥“缩忒”了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26为啥“缩忒”了 2018-09-30 2 2018年09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