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海派绘画一代大师唐云先生定居上海八十周年。
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是江南文化的鼎盛之地与诗文书画的绵绣家园,1938年,这位“杭州的唐伯虎”,来到了“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当时海派山水艺苑可谓是大家如林,精英成群,经过审时度势后,他决定从原先的山水画转向以花鸟画为主。唐云早期的花鸟主要取法于华新罗、恽南田,旁参金冬心、八大山人,归属于典型的文人画一路,但为了适应“笔墨当随时代”及市场的需求,唐云开始了中年的第一次变法,即笔触更为精湛细腻、亦工亦写,构图更为饱满酣畅、疏密有致,色彩更为华润明丽、雅俗共赏。唐云花鸟画的这种清新隽秀的风格别开生面,不仅获得了画廊的青睐,而且得到了海派书画圈内的首肯和好评,从而把他推为“海上四大花鸟名旦”的头牌:唐云、江寒汀、张大壮、陆抑非。
唐云是在黄浦江畔迎接了新中国的成立,欢呼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960年6月20日,历经筹备5年多时间的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丰子恺任院长,唐云任业务室主任,主要负责创作、展览诸事。1961年7月唐云负责筹备的《上海花鸟画展》在北京美术馆展出。既有深厚的传统渊源,又有勃发的创新意识,整体画风焕然一新,不仅在京城反响强烈,而且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轰动。7月23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上海花鸟画展》中的精彩之作,并刊发了策展人唐云的《画人民喜爱的花鸟画》一文,这实际上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相当重要的一篇美术理论文章。唐云以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为宗旨,颇有理论深度、学术思考及创作认知地谈了花鸟画的取材对象、创新表现、时代气魄及民族传统诸问题。这次展览的推出及唐云理论文章的发表,使海派花鸟画得到了振兴,被全国美术界誉为“新海派画”,使海派花鸟画成为当时全国花鸟画的领军团队,而唐云也被公认为“新海派画”的标杆性画家。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了,大地回春,万众欢腾。唐云也极为兴奋,压抑了十年的情感终于得到了释放。在仲秋之夜,他喝了一斤黄酒,然后铺纸挥笔在灯下画了《捉蟹图》,并题画诗曰:“三雄捉得又擒雌,不许横行放厥词。揭盖劈螯除四害,人心大快庆千卮。”1979年,唐云出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后因正院长吕蒙中风,他代理院长,自此到其后的八十年代中期,主持了上海中国画院在新时期之初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在他人生的暮年开辟了重要的第三阶段。即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海上花鸟四大名旦”之首,六十年代新海派画领军到八十年代的再度出山担重任,由此完成了唐云晚年“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最后篇章,而这一点却为大多数唐云研究者所忽略。
大家公认在海派书画家中唐云是最海派的。他从艺行事的秉性气质、立身处世,都具有海派文化的自信与活力,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纪念唐云先生,亦是对时代的致敬。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