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适度“狠”心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疼爱。放手了,孩子会变得更坚强,迈出的每一步,才能更踏实,更有力。
为了孩子的成长,能不能“狠”下那么点心,适度地放一下手?就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
女儿十个月时,自己练习走路,小手扶着墙、床,小心地挪动,小脚软绵绵地走着,稍不吃上力,小屁股就要坐倒在地上。这时,母亲的手一定会伸出去,稳稳地托住女儿。也许是隔代亲,她只要有站不稳的动作,母亲一定是她的“保护伞”。
女儿1周岁,还不能自己独立行走。小长假,母亲回老家,我和老婆“上岗”。女儿照例扶着走路,没走几步,软软地又要坐倒了。没人伸出手,女儿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我扶起女儿,帮她擦去眼泪,鼓励她,再试试,别怕摔倒。女儿似乎听懂了,又走了起来。那几天,女儿无数次地摔倒和爬起。一周后,她学会了独自走路,看着我们,小嘴嘟囔着,那是一种小得意。
女儿怕生,但因为我们工作忙,两周岁半的她必须要上托儿所了。那天,我先带她去认认路,走到托儿所门口,女儿使劲拽着栏杆,不愿进去。小小的眼睛,像是看明白了我们的用意,朝我眨巴眨巴小眼睛,像是请求。我不看她的眼睛。好不容易带了进去,教室里的小男孩小女孩在做游戏。她目不转睛地看了好一会,眼里露出了馋意,问她,想去吗?她小声说,想。
开学第一天,我回来问母亲送园情况,母亲说,送进去,又接回来了。为什么?母亲说,就是不愿进,哭得震天响。第二天,我去送她,在门口,她还是不肯进,紧拽着我的衣服。老师把她接进去,我听到身后响亮的哭声,狠狠心,走了。连续到第五天,她不哭了。一周后,她说,爸爸,托儿所其实挺好玩的。
女儿的吃饭,也一直是个问题。小时候喂成了习惯,她不愿自己动手了。我在家说过几次,还没到重点,母亲就来打圆场了,孩子小,慢慢来。可托儿所老师的话总在我耳边,一个班三十个孩子,都喂,能喂得过来吗?不行不行,先得从家里练起来。母亲不吭声了。
晚上,我让女儿自己吃。她不吃。我说,我们一起比赛,谁输谁是小狗。她答应一声,吃了几口,又不吃了,眼神瞟向了母亲身上。我没理她。我让母亲出去走走。女儿听到,哇哇大哭起来。我洗好碗,进了房间看电视。女儿坐着哭了好久……几天后,老师遇见我,说她会自己吃饭了,还很快。我站在校门口,高兴好半天。
也许,适度“狠”心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疼爱。放手了,孩子会变得更坚强,迈出的每一步,才能更踏实,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