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尤其注重直径≤2.5微米颗粒物呢?其实人类呼吸道和外界环境直接相通,自身存在着防御的屏障防止外界有害的物质进入。首先上呼吸道的鼻毛可以阻挡90%的10微米颗粒和75%的5微米颗粒。在气管和支气管的每个上皮细胞表面都有200根左右的纤毛,而且我们的呼吸道可以分泌黏液和浆液,这些气道的分泌物可以吸附外来3微米以上的颗粒物并通过纤毛的摆动以“咳痰”的形式排出。但是到了外周气道(比如呼吸性毛细支气管和肺泡)就没有纤毛了,只有肺泡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小于0.5微米的外来小颗粒物质,无法吞噬的颗粒物就可能侵入并造成对肺泡的损伤和炎症。
哮喘患者呼吸道纤毛往往存在损伤、脱落和倒伏,纤毛摆动的动力减弱,而且由于呼吸道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等增生肥大,分泌的黏液显著增多和黏稠,这些粘痰黏附的外来颗粒物很难完全排出,因此外界的病原体(细菌或病毒等)就会入侵导致下呼吸道感染从而诱发哮喘发作。还有的颗粒物会直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启动气道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因此哮喘患者会表现出胸闷伴气喘、痰堵在胸部无法咳出等症状。国外很多研究已经发现PM2.5升高明显增加哮喘患者的症状及急诊就诊率。
在雾霾天气建议哮喘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天气晴好时加强室内通风;规范使用哮喘预防药物并定期到哮喘专病门诊随访,如果有症状加重,要及时就诊。
春季到来后,很多哮喘患者咳嗽不止,咳痰增多,出现胸闷等症状。众所周知,哮喘症状波动、哮喘发作和季节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春天由于花粉、梧桐树的毛絮等致敏原增多就可以导致疾病加重。哮喘患者还要注意其他的环境污染,尤其要关注PM2.5也会加重哮喘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