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3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袁贤良和他的百灵鸟
步寒
  文/ 步寒

  上海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里,飞翔着一只“百灵鸟”。她领飞了本市第一支农民工子弟合唱团,之后8年里又在6所学校“孵”出了“小分队”;她放飞了约800名孩子的音乐舞台梦,载歌载舞,飞进福利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也飞进“蓝天下的至爱”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她叫上海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开学前夕,我们走近69岁的袁贤良,听他讲退休后带领孩子们追梦的故事,希望孩子们在新学期中能实现更多的梦想。

  前奏 千里助学扶贫

  走在大街上,袁贤良是个极普通的“农民”。稀疏的头发略白,衣着朴素,沐风栉雨,他的脸显得清瘦,每天他只靠地铁、公交车和两条腿奔东走西。

  袁贤良出生于本市长兴岛农村,当过兵,搞过样板戏,当过中学语文和体育老师,后来在文化系统任职。说起帮助孩子追梦的“前奏”,他提到,退休前一年的2005年,他偶然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霍山贫困女生的期盼》,文中山区孩子们贫困的家境和学校的落后令他难忘。他希望捐资助学,但几次致电该县有关部门,被“推”到教育局,又让他找团委,最后连学校电话都没问到。半年后,他出差合肥,顺路去霍山,从县城乘车1.5个小时,找到白莲岩小学。一路上,天下着雨,路崎岖不平。“没有正式的校门,没有围墙,操场两侧遭河水夹击,洪水冲刷,不断塌陷,20多个学生挤住在一间20多年的老房子里,有的学生用的垫被是稻草,整个学校的图书馆只有200多本书。”

  他给学校送去了价值万元的图书、铅笔、书包、衬衫,还认助了两名学生。8岁男孩叶林,母亲难产去世,由父亲独自抚养,面临失学危险;女孩刘露和奶奶住在牛棚里,床边挂满了垃圾袋……至今袁贤良还保留着那时的照片,相册扉页写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张照片后面,他都作了标注:“台风侵袭,河水泛滥,路被冲垮,塌方,泥泞不堪”“被洪水冲垮的操场一角”。

  他曾写道:“助学扶贫,实地调查,是我心灵净化的回归。人活在世上,最有意义的就是能够帮助别人。”

  歌声 飞进“上海之春”

  2006年,袁贤良退休后,希望为家乡做点实事。一次他去长兴岛参观调研农民工子弟学校。在红卫小学,他发现这里没有像样的操场,只有泥地,足球场长满杂草;教室里桌椅陈旧,教辅设施简陋。孩子们怯生生的目光里,缺少城里独生子女的自信。

  袁贤良给学校送去了许多文化体育用品。能不能为这些孩子抹去心理上的阴影,让他们像城里孩子一样,在阳光下放声高歌?当时红卫小学没有音乐老师,他通过乡教委,请公办小学的音乐老师当外援,还邀请志愿者送“教”上门,从最基础的识谱开始,教他们合唱。每周一课,每课2-3个小时。孩子们一开始怯生生地不敢张嘴,最后报名踊跃,组成了一支130个人的大合唱队伍。“取名‘百灵鸟’,是希望他们像百灵鸟一样张开心灵的翅膀飞上蓝天。”他相信,音乐能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天分和灵感,也能激发他们的自信与自尊。那时每周的“送教”,因长江隧桥还未建成,袁贤良和志愿者老师只能乘船渡江,路上“跋山涉水”2个多小时,十分艰苦,但本市第一支农民工子弟合唱团初试啼音,也开始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小树苗茁壮地成长。袁贤良看到,合唱团孩子们的性格有了可喜的变化,开朗,自信,积极和阳光,这让他十分高兴。

  8年来,百灵鸟少儿艺术团“基地”从长兴岛扩展到了宝山与闸北区,先后又在民办的徐卫小学、杨东小学、沈巷小学、惠民小学,公办的长兴中心校、保德路小学等建立了合唱队,帮400多个孩子圆了音乐舞台梦。现仍有5个“基地”每周上课。给学生上音乐课的志愿者老师中,有当时长兴岛上仅有的科班出生的专职音乐老师汤连海、音乐人徐秀芬,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方琼、作曲家杨绍榈也都曾来指导。他还在市慈善基金会宝山分会申请成立了支10人义工队当后方保障团队。

  袁贤良带着“百灵鸟”从崇明岛唱到了大上海,从校园唱到了剧场。细数一下,这些农民工孩子参加的“重量级”演出不少:在沪参加土耳其国庆节及儿童艺术节(见上图);为长兴第六福利院的孤老们送上慰问;3次踏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参加市慈善基金会“蓝天下的至爱”和“同在阳光下,放飞希望”等大型演出活动。特别是今年5月第31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百灵鸟少儿艺术团还进行了一场“放飞心中梦”的专场演出,有合唱、歌伴舞、琵琶独奏,甚至还有沪语表演(见下图)。演出结束后,中国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曾获我国“金鸡奖”“飞天奖”“金钟奖”的吕其明特别寄语:“乐声悠悠,舞姿翩翩。”

  幕后 倾情作词32首

  一个好的群众演出团体不仅应有良好的音乐素养,还要有原创能力。孩子们不但要唱得好,也要有自己的歌。谁来为孩子们写歌呢?袁贤良坚持学习,自己创作歌曲。

  去年,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了一张音乐CD专辑《快乐的百灵鸟》,这是袁贤良交出的“成绩单”,一共16首,都是他亲自作词,自费出版的。还有16首未收入专辑。“我在小小的家里住,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她,别看像个蜗牛的家,我深深爱着我的家。”这是歌曲《小小的家》中描绘的来沪民工生活剪影。“人物原型是个小女孩,她的家在工场旁边,用彩条布拦起,尘土飞扬,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仍刻苦读书,小小的家也有温馨。”袁贤良特别提到,还有一首《爸爸妈妈请放心》写的是留守儿童。“爸爸你在哪里?我和奶奶留在家里,每当吃饭时候只有你的空座椅;我和奶奶留在家里,和她采茶哦喂猪,和她做饭哦种地。”一次演出排练时,沈巷小学一个叫陈琳的女孩触景生情,唱着唱着开始眼含热泪,女孩说,这首歌里写的好像就是她。

  一个退了休的上海人,倾情于城市里最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农民工孩子身上,不计任何回报,6年来“贴老本”30多万元,他的行动也得到爱人——一位长海医院退休军人的全力支持。当他拿着充满爱心的歌词敲开作曲家的门时,作曲家们被感动了。曾以《江姐》《刘四姐》等作品获得歌剧最高荣誉奖即终身成就奖的国家一级作曲家姜春阳,曾为《喜临门》《少年犯》等多部电影创作歌曲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家杨绍榈,都不计报酬为“百灵鸟”的孩子们谱曲。

  如今上海市百灵鸟少儿艺术团在上海已小有名气,袁贤良希望,可以开拓更多的方式,让更多孩子们亲近音乐,走上舞台,迈进更广阔的天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时尚先锋/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周末烽火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家装专版
   第B12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冬病夏治 温针疗法有奇效
要闻
袁贤良和他的百灵鸟
大手牵小手传递书法文化
创新为老服务大赛选出决赛项目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B13袁贤良和他的百灵鸟 2014-08-31 2 2014年08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