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一周新闻人物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8月3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雅:像飞鸟一样俯瞰上海
范洁
扫描本报官方微信,欣赏精彩视频
  本报记者 范洁

  没有人会拒绝航拍,就像没有人会拒绝像飞鸟一样翱翔。

  这,或许就是《魔都魅影》走红的原因。

  80后、航拍、上海、400秒、“炫酷”“好莱坞风”……关键词背后,是视频上传5天即突破40万点击量,点赞无数。

  一夜走红让作者陈雅本人颇感意外。“作为航拍处女作,这只是一部试验品。”

  他坦言,外界认可与追捧更多源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而我,只是在最佳的时间,用最巧的视角,记录下了一这座城市最美的光彩。”

  “真不是特意拍摄的宣传片”

  陈雅红了!

  16家媒体,18个商业合作,3部电影意向,400条微博私信,突然晋升“公众人物”,让陈雅有些措手不及。

  “很多人问我走红的感觉怎样,我想说:被人追捧感觉总是很好,如果我从事影视业,相信以我的决心和毅力一定能借此东风大干一场!可惜,我不是这行的。我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责任。”微博上,他将这条“声明”置顶。

  1983年出生,通信工程专业,标准的理工科背景;家人从事印刷品包装业,作为独子,特意留学英国专攻国际商务。但陈雅从小对“感官刺激”有着强烈追求,钟情Hi-Fi音响,钻研延时摄影,“就爱捣鼓一些家人觉得是不务正业的事儿”。

  三十而立,面对继承家业,事业与兴趣逐渐达成“平衡”,或是“妥协”——玩摄影、拍视频,只能是业余爱好。

  然而,伴随《魔都魅影》意外走红,一切都变了。

  “我母亲说,我可以在自家工厂开个影音工作室,平时最怕我一心两用的人竟然都妥协了。”有些哭笑不得,但也难掩窃喜。

  幸福来得太突然。没有脚本、没有规划,甚至记不起第一次拍摄的具体日期,陈雅笑称“真不是特意拍摄的上海宣传片”。6月底购入航拍器,仍处摸索阶段,原计划在旅行时一展身手。“但是,台风季的上海太美,让人无法拒绝。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早晨5时的日出,晚上7时的日落,赋予这座城市光彩。” 

  于是,连续两周,陈雅每天凌晨3时即起,独自驱车至目的地,拍摄至天明。完全利用闲暇时间,他通常一天只拍一组镜头,不过初次尝鲜,对航拍画面的呈现并无把握。“并不知道飞上去会拍到什么,那就让它先飞上去吧。”

  踩遍10处景点后,朋友们催着陈雅分享。“东拼西凑”的素材,“初级”的调色,“粗糙”的剪辑,陈雅仅用3小时就剪出这部航拍处女作。上传网络时,也取了一个最“偷懒”的标题——精灵2(航拍器的型号)。

  至今,他也不知是哪位朋友无心插柳,分享至热门视频网站,迅速登上首页,并在微信朋友圈疯转。

  “我的成长与上海的成长紧密同步”

  交谈中,陈雅从不吝于倾诉对上海的热爱,就像短片伊始出现的字幕——“I LOVE SHANGHAI”,坦诚直率。

  短片结尾,画面定格在浦东几处地标,以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高度的对比,呼应字幕“我们正在迈向一个个新高度”。

  与所有“80后”一样,陈雅的成长经历恰是与上海发展最迅速的30年相伴,见证上海一系列地标性高楼的崛起,从1991年东方明珠“破土”,到今年上海中心“封顶”,印象深刻。可以说,《魔都魅影》是对申城发展的致敬,也是对个人成长的纪念,“我的成长与上海的成长紧密同步”。

  拍摄一部上海主题的视频,想法由来已久,“魔都魅影”这个名字,也在陈雅心里藏了好几年。而航拍的全新视角,则将画面与寓意完美呈现。

  所有场景中,他最钟情的莫过于从外滩远眺陆家嘴,画面中,黄浦江呈现弧形,浦东宛如一座小岛被环绕其中,“就像母亲怀抱着新生的婴儿”。儿时记忆中“老远、老偏的浦东”,经历30年发展,俨然是上海名片。“陆家嘴‘三巨头’是我的最爱,每幢都各有风格,却又完美契合。”

  “很早我就立志,拍一部上海的视频,《魔都魅影》只是初次尝试。”在陈雅的电脑里,积累着很多影像素材,黄山、香港、瑞士、西班牙……而最熟悉的上海更是永恒的主题。

  航拍只是一小部分,更多是延时摄影——外滩急速涌动的车流人潮、浦江纷繁来往的游艇船只、外白渡桥炫彩的光影霓虹……用较低帧率拍摄,再以较快速率播放,延时摄影将时间更迭浓缩在极短的画面内。从白昼到黑夜的交替,日月星辰在眼前交替。

  陈雅感叹,航拍处女作的成功,折射出外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对未来这部作品,他的自我预期很高,不仅有陆家嘴现代大气的一面,也有石库门人文温情的一面,航拍、延时、升格等多种技巧结合。

  “恰恰得益于我是业余爱好者”

  提起航拍,如果熟悉好莱坞大片,对它应该不会陌生。像鸟一样翱翔在城市上空,享受前所未有的视觉惊喜与震撼体验。然而,此前上海却鲜有城市风貌主题的航拍作品,这也是《魔都魅影》备受关注与追捧的一大原因。

  400秒的短片,从金色的佘山起始。百米高空俯瞰,广袤的田埂阡陌纵横,晚霞倾泻在蜿蜒的水流表面,泛起潋滟波光。随后镜头急转,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路桥交叠相错,跃入眼前,此起彼伏的高楼勾勒出澄澈的天际线,由近及远披上熹微薄纱,上海在晨光中苏醒。

  浦东则尽显魔幻。太阳被缭绕的云雾遮掩,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镜头在几幢地标性建筑间穿梭。最震撼的画面是俯拍上海中心,200米、400米、600米,随摄像机不断升高,车流、云潮、楼顶尽收眼底,但上海中心仍在攀腾,带来极致感官冲击。

  画面中,外白渡桥、滨江大道、陆家嘴圆盘广场,橙色路灯映衬下格外静谧。远方天色渐明处,风起云涌平添奇幻色彩。片名如泼墨般洒下——魔都魅影。

  视频走红后,很多网友发布“初学者的逆袭”“秒杀电视台”等评价,也让陈雅着实无奈。

  “其实,也恰恰得益于我是纯粹业余的摄影爱好者,这部航片视频才能诞生。”原来,我国民航局对航拍器的使用有着严格规定,除视距内运行的微型无人机(小于7千克)外,均由行业协会或民航局管理。专业人士对器材设备要求较高,申请航拍易受限制,往往就耽搁下来。而陈雅的航拍器则为入门级,仅重1千克,无须证照管理。

  “我的机器只是个玩具,我的飞行时长也未超过24小时,实属业余!对大家的夸赞我很受用,但还是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水准!”确实,陈雅强调对成片并不满意。缺乏剧情逻辑,镜头的表达和画面的切换都比较单一,器材抖动也影响了整体流畅感。“只是希望借助这段短片,传递我对航拍的热忱,对上海的热爱。”

  “转行进入影视业?还在考虑”

  他一直是个执着的人。

  5年前,陈雅拥有第一台相机,而今已经更新至第6台。他会在清晨驱车攀上高架,欣赏朝霞为高楼洒下的那一抹金色,也会通宵夜宿郊野,只为等候和拍摄最美的星空。“摄影其实没什么窍门,无非是别人吃饭的时候你该去拍照,别人睡觉的时候你还得去拍照。”

  “看不到的风景,有时往上走几步就能看到。如果还不行,带架航拍器上去看。”也是出于对画面、视角的精益求精,他尝试航拍。虽是业余爱好,但面对雾霾太严重、云层不漂亮、太阳没露脸等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他义无反顾地补拍,鸟瞰外滩的场景,就反复跑过两次。

  《魔都魅影》的风靡,也引发航拍热潮,让不少网友动心。一段简单的视频,让更多人知晓和接触航拍,陈雅很是欣慰,但对“跟风”尝试,他并不推荐。

  采访时,他反复希望媒体传递提醒——航拍确实炫酷震撼,但不宜盲目尝鲜,一定事先做足功课。

  “一台航拍器动辄上万元,也算是昂贵的玩具,没有任何基础,贸然操作容易造成坠落。”虽然上手不算困难,但航拍器也存在不小风险,天气情况、无线干扰、电路故障都可能导致坠落,引发安全隐患。

  这也是他选择凌晨三四点拍摄的原因,即便发生意外,也在可控范围。“你想,别说砸到人,就算砸到一辆豪车,也足够麻烦的了。”乐趣与风险成正比,陈雅希望大众对航拍有足够了解,切勿过度预期,“不希望一部《魔都魅影》之后,上海天空遍布航拍小飞机。”

  回到最初的疑问,走红后会否调整工作重心?陈雅坦言“事出突然,还在考虑”,只有等到权衡清楚,他才决定会否在影视业迈出第一步。

  “当然,无论我从事什么职业,对摄影、对上海的兴趣与热爱都不会改变,也将倾注更多热情,呈现更美的上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时尚先锋/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周末烽火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家装专版
   第B12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陈雅:像飞鸟一样俯瞰上海
新民晚报一周新闻人物A08陈雅:像飞鸟一样俯瞰上海 2014-08-31 2 2014年08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