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行四人组成了“西游朝圣团”,三女一男的组合,A总和林教授是新婚不久的夫妇,默契十足,我和阿绿是识情解意,丝毫不以当灯泡为耻,心理素质超赞的优质闺密。A总四年前就手捧《Lonely Planet》(被旅行者称为“自助旅行圣经”,编者注)杀到印度,这次当仁不让继续成为Leader,负责制订我们全部的行程路线、食宿安排。Team中唯一的壮丁林教授是保镖侍卫,负责拎行李等一系列粗重活。阿绿和我是每天坐等领零花钱的甩手掌柜,再具体一些的分工是,段子女王阿绿负责每天挖掘笑点、找乐子,我负责捧场点赞撒花。
我们在一起闲谈笑说,以后要建议身边的姑娘们在决定嫁人之前,带男朋友来印度。享得起福,不算能耐,去美国、欧洲、迪拜,谁都会喜笑颜开。要在印度游历,吃得了苦,不因坏境的恶劣而勃然变色,面对变数,能够泰然处之,无论贫富,对人持以平和友善的态度,在旅行中能够和女朋友的闺密们相处融洽,这样的男人,绝对值得托付终身。
我老老实实在印度啃了半个月的干饼子,以每天四杯的量豪饮了半个月Masala Tea借以度日,这是一种有浓浓的姜味和香料味融合的奶茶,发音特别像玛莎拉蒂,每天干掉数辆豪车,感觉又土又豪。
与大多数身体力行的背包客相比,我们的旅行实在算不得穷游或苦游,住得都是有口碑的当地豪店,服务自然是很赞的。
在印度是这样的,要习惯微笑,不停地说“Namaste!”因为每个人都很友善,即使是唠叨也是出于明确强烈的善意。
近来有太多关于女性在印度遇险的负面新闻,让很多人对印度的治安秩序有所担忧和怀疑,但以我们实际行走的经验来说,实在没有那么危机四伏。入夜之后不要乱逛,不去肾上腺素过高的场合(想艳遇的另当别论),旅途中着装简素,以低调便利为主,不炫富,不佩戴华丽昂贵的首饰,随和安分,保持适度的警惕,不占便宜的心理,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其他的,就随遇而安,交给上天吧。
当飞机穿越薄雾,降落在德里机场,这国度初初落在眼底,是那样不修边幅。我知道,必须以清醒愉悦的觉知力去完成整个旅程。如印度教的箴言所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这段话,流传甚广,细思之,却非暖身一时的心灵鸡汤,我相信,它源自真正的智者,是释然和通达的明证。若没有爱,没有平静的接纳,平和的相待,喜悦的认知,是无法达到这样灵智清明的。
这神奇的国度,如恒河那样源远流长,而它遭遇和承担的劫难,亦如佛经中所言的无量劫。佛说忍辱波罗蜜,很多人误以为是能够习惯和忍受屈辱,是逆来顺受不做抗争的意思,殊不知,忍辱的真意是顺引,是不怒地解决问题,这层深意,是印度让我体会更深——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也许只有在这里才得以诞生和践行。
步步行来,它的隐忍和从容实非简单的言语可以道断。自然,它的粗粝和矛盾也显而易见。时至今日,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依然存在,甚至可说是根深蒂固,司机和侍者自有其活动的范围和规律,无论怎么邀约,没有一个司机会选择和我们同桌进餐,仿佛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这国家叫人深觉错乱及魔幻,电视里的印度永远是一尘不染,鸟语花香,广告中的吃穿用度都与世界接轨,欧美同步,电视外的印度却曝土扬尘,处处疮痍……屏幕上的男女衣冠楚楚,明艳照人,欢歌曼舞,屏幕下的民众却衣着陈旧,面容沧桑。通常,酒店里是九重天界,歌舞升平,酒店外是惨淡人间。这对比的激烈,令我震撼,久久不能释然。印度直如梵天法力所造的幻境,叫人无计可施,无迹可寻。
以我游客的身份,肤浅的眼光掠过印度,很难切入这古老社会的肌理,对我而言,它是一个隐藏着深刻秘密的老人。
我只是不知,印度人民关上电视,走出门外,心中会否有落差?若有,又该如何平复?
我笑说,在印度当富豪是憋屈的,即使你能将自己的生活环境营建得跟皇宫一样,出得门去,吸的是同样污浊的空气,走的是同样颠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