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想的风向标。
这个风向标,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处处留痕。
前些时候,有位名人跟另一位名人“打嘴仗”——后头那位写了些小说,前头那位一向很敢言,他怀疑后头那位写的东西是否“亲笔原创”,怎么都不信凭后者的阅历资历,能写出那些东西。
结果,两人你来我往,热闹了好一阵子。
如今,话说回来,这事儿闹得有点“小儿科”。要知道,有门学科叫计量语言学,蛮好玩的,让它来判断文章是否“亲笔原创”,它能给出的可都是像DNA检测一样实实在在的证据——这个人说话、写文章,爱用什么词、什么标点,那个人又有什么特别嗜好,计量语言学发展到今天,有计算机做左膀右臂,精确测量个人语言风格,实在不算太困难。
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即便某个领域的达人,也扛不住隔行如隔山,随便说,说错话,不能“说实话”,那可真的就在所难免了——凡事实事求是,不懂的,别乱说;不然,那肯定是少了点科学精神。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谋其政,做本职,说什么,怎么说,大有讲究;要是这些话事关国计民生,那可就更有讲究了。
记得在2009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有句话,至今令人记忆犹新。那原话是:“一部法律的规定有很多,但群众最关注的往往就那么几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会不少,实际上关键的问题往往就那么几个。”
此言一出,好评如潮。当时有评论说,“那么几条,那么几个”,都是大白话,也都是大实话,人们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里头看到“非常口语”,感觉非常亲切。
此后,这种实在的风格一路延伸,到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人们听到了更多大白话、大实话。
3月5日上午,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环保目标任务,那措辞无异于一份“宣战书”。报告说:“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言辞之间,大有金戈铁马背水一战的意志与决心。如此“铁腕态度”实在是形势所迫——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更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问题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成硬任务,没有决心,不行。
而当话锋转换,字里行间,却是殷殷之情,溢于言表。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说收入是民生之源,要“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得到实惠”,说社保是“民生之基”,就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铁腕与温情,并行不悖。这也正是报告人对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的自然流露。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语言是思想的风向标,深入浅出,正是思想成熟的标志。当大白话、大实话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重大政治场合,如今语境如此措辞,不仅是执政者个人风格的表达,更向世界展现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进步——特别是当中国社会面临改革深水区、攻坚期,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谈笑之间,向世界传递的,正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自信。这,也正是大白话、大实话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