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北京儿童医院诊室的门,便会看到满头白发却一丝不乱的张老。他虽有些驼背,但腰杆尽可能挺直。他微微起身,满面笑容地缓缓摆手,邀请患儿和家长就坐。
张老随身带着几十种小纸条,都是对不同常见病症的病理和护理总结。他说,普通门诊,短短的几分钟里,让患儿家长理解医学书上几个章节的原理是不可能的。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常见病总结、提炼、简化,列出几条,写在纸条上,便于家长尽快理解。
据张老介绍,一直以来,医学院毕业生大多不会将儿科作为首选,儿科大夫不好当,孩子不会说,妈妈要求高,而且工作强度也很大。如今很多普通医院取消了儿科,儿童专科医院患者数量极大,仅门诊每天就要接待上万名患者。近年来,儿科医生出去留学的不少,回来的却不多,还有曾经出国留学的儿科医生回来在医院里卖奶粉,他们觉得这样挣钱多,难度小。
据《中国卫生年鉴》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儿科医生缺口逾20万人。今天,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
供不应求的儿科医生现在还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儿科专业从医学院学科中被取消,而被统一划入临床专业。从1999年起,大多数医学院校已停止专门的儿科专业招生。中国每千名儿童拥有医生数仅为0.26名,而美国每千名儿童拥有医生数为1.6名。
说到自己做了一辈子儿科大夫,张金哲说:“我的经历让我有坚实的信念和思想基础。”1941年,张金哲考入协和医学院。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全体学生被编入当时日本人控制的北大。张金哲拒绝进入日本人的学校上学, 1942年他只身连夜逃往上海,辗转进入上海医学院。
日本投降,张金哲回到北平。一天,他的中学老师抱着患了白喉的孩子前来就诊,那时成人治疗白喉只要切开气管进行手术即可。张金哲希望能为孩子手术,主任制止了他,并告诉他从没有人给孩子做过这样的手术,风险太大。最终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在老师的怀中痛苦地离开。这坚定了他开创小儿外科的信念。1950年7月,年仅30岁的张金哲在北大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小儿外科专业。
如今,张金哲年事已高,院方曾多次劝他休息,但张老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除门诊外,他还会到病房查房,和年轻大夫讨论业务。他说,很多病人看了很久、转了那么多医院,看到我这一头白发的老头,总还能比较信任。我不想闲下来,工作让我长寿。杨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