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早间点击
     
本版列表新闻
太原理工大一纸通告引发热议~~~
太原理工大一纸通告引发热议~~~
太原理工大一纸通告引发热议~~~
太原理工大一纸通告引发热议~~~
     
2012年02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太原理工大一纸通告引发热议
唤归“海不归”不能靠“除名”
马多思
  大学对滞留国外的教员解除编制的做法在国内并不罕见,事件背后存在着制度、政策甚至国情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越来越多的滞留国外者正转换着各种身份“回来”,对高校的管理者来说,解决“海不归”现象已不能只靠“除名”一种方式。

  2月的太原,天气没有转暖的迹象。太原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刘光焕还在家过寒假,但整个假期他都在焦虑之中度过。 

  2011年12月,太原理工大学宣布对103名公派出国逾期不归的教师解除编制。作为人事处处长的刘光焕期望:也许有人会在截止日期前回来?事实并非如他所愿。 

  滞留 

  公告是12月15日下发的,很快被人拍下来传到网上,其后被网友广泛传播。103的数字让一些不熟悉大学编制的网民觉得太庞大了,“怎么这么多人滞留国外?”“教师的爱国热情哪去了?”一时间,议论纷纭。 

  在刘光焕看来,这个数字并不吓人,太原理工大学属于“211工程”重点大学,1997年三校合并后有4000名教职员工的编制,目前有教员1900多人,103人的比例不算太高。而且这些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后逾期未归的,是二十年间积累的结果。 

  据记者了解,列入名单的103人基本上为1984年至2001年间公派出国进修,也有极少数是自费出国和探亲的。 

  事实上,教师滞留国外的现象在国内高校中并非个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公派出国留学人员中便屡屡有人“逾期不归”。国家教委原副主任韦钰曾对媒体透露,1978-1996年间,国家公派4.4万人出国留学,回国3.7万人,回归率为84%;单位公派8.6万人,回国4.8万人,回归率仅为56%。 

  “当时大环境就是这样,好多学校都有这种现象,并不是太原理工大学一家。”刘光焕说。“相当多的人已经把学费交还给大使馆了,本来钱数就很少,才1年的学费,大约几千英镑。”吴长建说。 

  对长期不归的教师宣布解除公职成为国内高校不得已的举措。山东农业大学在2005年曾发文件决定“不再保留刘芳等87名逾期不归出国人员公职”;2009年,武汉科技大学对包含出国逾期未归者在内的20名长期不在岗人员进行了处理;2010年,华中农业大学决定“不再保留毕戈等15名出国(境)逾期未归人员公职”;2011年初,湖南大学清退包括6名教授在内的26名出国逾期不归教师。 

  劝归 

  “学校一直在想办法让这些人才回来”,太原理工大学外事处负责人吴长建说,之所以到现在才取消编制,和太原理工大学采取的感召政策有关。 

  吴长建说,1986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一年内停薪留职,一年后是否保留公职,视不同情况由派出单位决定。在人才资源远不如北大、清华的太原理工大学,最终选择了争取这些滞留海外的人才回归学校的做法——长时期保留公职。 

  逾期不归现象1996年以后开始改观。吴长建说,1996年,国家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出国留学要按照“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制度化程序进行,再加上国内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快,大环境好了,滞留国外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从2001年开始到目前,太原理工公派人员几乎没有滞留国外的情况发生了。” 

  教育部官员的讲话证实了上述说法。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刘京辉秘书长在教育部2009年第6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中国公派留学生规模从1996年的每年不足2000人已增至2009年的每年12769人。在应回国的45553人中,实际回国了44555人,按期回国率达到了97.81%。这比1996年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据刘光焕介绍,逾期未归并非“不相往来”。部分逾期未归人员为太原理工大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尤其是在科研项目的合作、国际交流平台的搭建以及学术前沿的介绍上作用显著。 

  原因 

  2012年1月5日,面对记者采访,谷丰收教授并不避讳他曾经也是长期滞留英国的经历。 

  1991年,34岁的太原理工大学讲师谷丰收被公派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一年。谷丰收是带着老婆和上小学的孩子一起去的,一年的期限很快到了,“这么短时间能学到什么呢,拿到博士学位至少三年。而且孩子的英文刚有点基础,至少应该在英国读完小学吧”。 

  谷丰收选择了留在国外继续读书,结果没想到自己这一待,就在英国待了将近20年。 

  “其实每一名滞留者有着各自的原因。”谷丰收说,除了自己和孩子的学业,让他最终决定留在英国继续学习的,还有英国看重能力的风气,在他所在的研究所,只要有能力就能竞争重要职位。而当年的太原理工大学还相对闭塞,很多职位都要靠资历。 

  谷丰收早就把自己公费留学的学费——2000多英镑交到了中国大使馆。他现在是哈德斯菲尔德大学高级研究员(终身职位)、博士生导师,被太原理工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与谷丰收不同,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李瑞丰1994年开始曾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留学三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就立即回到了国内。“那是因为志向不同。”李瑞丰说。 

  也有相同的,李瑞丰至今仍然留恋斯图加特的黑森林和洁净空气、没有污染的河流,还有固执认真的德国人,“浮躁从来就不跟德国人沾边,德国人做什么事都那么踏实。” 

  尽管社会舆论对“海不归”的滞留人员多有批评的声音,李瑞丰觉得自己颇能理解他们。他认为国外优良的学术氛围、优越的研究和生活、医疗条件,环保优美的环境,不悬殊的贫富差距,清廉的官员都是促成公派留学人员滞留不归的原因。 

  “除名不是最终目的,吸引才是最重要的。”刘光焕说,“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能使人才流失的状况得到不断改变。” 

  中国新闻周刊(马多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综合
   第A06版:财经新闻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公众服务
   第A22版:理财·财市解析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彩票看点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4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5版:地产新闻
   第B16版:地产新闻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
   第B20版:新民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生活之友
   第B23版:生活之友/欢乐亲子
   第B24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让“点名批评”成为一种常态
济南交警实名曝光酒驾者受质疑
唤归“海不归”不能靠“除名”
广告
新民晚报早间点击A14唤归“海不归”不能靠“除名” 2012-02-16 2 2012年02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