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证券交易所里,只见交易者们汗流满面地大声嚷嚷着,一片闹哄哄的景象。如今却是用电脑来操纵全球的交易,交易所是计算机十分合适的用武之地,它们每秒钟可操作几千笔交易。计算机炒股可省时省钱地为交易提供“流动资金”,而且计算机的反应不会惊慌失措,也不会感情用事,能保护股民的神经系统。今天,国际上的大型交易所都采用超高速计算机作出决定,它们能从每一个行情波动中,利用证券的差价,在几微秒钟的时间内购入或抛出股票。据称,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交易是用计算机支撑完成的。计算机是独立作出反应的,它们是采用复杂的算法编程的,只要某一种股票跌到某一值,它们会自动抛售。
然而计算机也会“犯错误”,2010年5月6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了一件大事:道-琼斯平均指数(综合反应美国股票价格升降趋势的指数)在几分钟内降了1000点,一个苹果概念股的价格突兀走强,升至10万美元,而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一下子几乎一钱不值了。过了半小时,行情回复正常,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局事后发布公告解释说,美国一家投资基金会的计算机发生了所谓的突发性故障,引起了连锁反应,原因在于编程错误。因为机器终究是人设计、制造和编程的。这一故障其实是人犯的大错误,不是计算机的错。
其实在交易中,人是经常犯错误的。有人作过一个试验,让20名证券经纪人针对某一行情的变化从逻辑角度作出买进还是抛出的决定,结果是,专业的金融家作出的决定往往是不合逻辑的。尤其是当合乎逻辑的推断跟经验不一致的时候,交易者往往放弃逻辑思维。这是因为心理因素在限制逻辑思维的能力,很难使人们预见到由金融决定而产生的所有后果。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行为在股市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投资者因为听到未经证实的谣言而诚惶诚恐,总是担心他们持有的股票会贬值,因此动不动就想抛掉,有时恰恰是诸如此类的莫名决定多了而引起行情下跌。
有人说炒股要凭感觉,科学家们也作过研究,通过对正在作投资决定的人的脑电流的测量,发现决定买无风险债券的人有一个脑区很活跃,这个脑区经常在提醒风险、损失、失败……而那些在没有完全看清某一种股票前景就买进该种股票的人,他们大脑中发出激励、进取信号的脑区正在积极工作。
通常认为1613年成立的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是世界最早的证券交易所,但欧洲有人认为,早在1409年,在比利时的布鲁日开创了第一个交易债券的证券交易所。50年后,在安特卫普又出现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早期的交易所都是交易债券的,自从出现股票后,才渐渐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用股份作交易的公司最早被称为“风险公司”。今天,上市对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而言,意味着融资的重要渠道。由于炒股是一种投机(今天似乎应把“投机”作为中性词解释)行为,所以必定有成功和失败。奉劝股民们,千万不要投入你们的全部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