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上,只要认为是有价值的,杨林柯就会穿插讲给学生们听,而对于一些“没意思”的文章,他也努力找出“意思”来。长此以往,学生们甚至更愿意听他讲课本以外的内容。
“这正是我想要的,因为教师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自身就成了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人格资源,可供学生们学习。”
为了成为这样的“资源”,杨林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他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1000万字,写读书笔记8万~10万字。他用自身的学习经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阅读。
杨林柯认为,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可以练成,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内功”则要靠平时持续渐行。“在语文成绩中,显性成绩是考分,隐性成绩则是生命成长。”杨林柯说。为此,他不会给偏题却写得很棒的作文打低分,也不会用标准答案去批试卷,只要答得有道理他就给分。
事实证明,杨林柯的语文教学改革是有成效的,他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往往是平行班中最高的。杨林柯却说:“真正有自信心的语文老师并不会只看重卷面成绩。”
相比于语文教师,杨林柯更喜欢被称为“国文教师”。一字之别,体现了杨林柯内心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即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句读、作文,更重要的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心胸博大、精神坚强的人”。为此,他的语文课不局限于课本,经常就社会话题而展开讨论。
杨林柯觉得,“学生知道社会,才能比较理性地判断这个社会,并活在这个社会里”。他告诉学生“不要活在新闻里”,不要因为有正面新闻就认为“形势一片大好”,不要因为有负面新闻就得出“人心不古”的结论。
杨林柯反对让学生记“标准答案”,认为“那会把学生弄得没有一点个性”;他也反对一味进行“成功教育”,因为“那可能导致学生真正踏入社会后,出现精神扭曲与异常”;他还对学校设置光荣榜颇有微词,觉得“那是不尊重所有学生的表现”。
杨林柯常对学生们说:“有一天,你们能把校长和清洁工看得一样高,你就有境界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林柯对遭到部分家长投诉显得非常坦然,他说:“只要还是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就能体会到一个巨大夹缝的存在,其实每个人都深陷其中。”
在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和现实的“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之间,杨林柯执著地选择前者,即便是困难重重。
“其实我只是个普通教师,只是不甘心仅做个‘经师’,更希望成为‘人师’,”杨林柯感慨地说,“做教师首先是做好自己,做一个学习者、求道者,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追求的人。只有‘真人’才能培养出‘真人’。”
东方教育时报(徐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