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不能全“凭经验”
自主招生从刚开始的高校“各自为政”招生,到去年开始“北约”、“华约”、“卓越”等多个高校联盟诞生,又到今年南开大学等学校退出“联盟”。各种沸沸扬扬的消息令自主招生政策摸不着头脑。如此多变的政策普遍令学生和家长焦虑无比,无从选择,也给中学带来不少压力。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说,现在学校指导学生应对自主招生,多数都是“凭经验”。“一些班主任根据以往经验给学生家长建议,然后,按照去年相似排名来做决定,但鉴于多变的新政,这么做可能会不靠谱。”
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也坦言,我国的自主招生确实还处在探索阶段,政策经常会发生变化。“这些给高三学生带来的就是报考盲目性和焦虑感。虽然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也令学生疲于应付。”
和校长吃午饭聊升学
“在国外的高中,都会为学生配备升学导师,帮助学生有合理的自我定位、自我选择,这样的过渡才不会引发过度的焦虑。”吴坚介绍说,复旦附中正计划在高三学生中推出“升学导师制”。据了解,目前,“升学导师制”已在复旦附中国际部试点。
“升学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业水平,事先做出提示,同时,为学生解读各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曾担任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的郑方贤说,自己或许是不错的人选。现在,他每天都请6到7名不同的学生吃午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都会抓住“与校长共进午餐”的机会,向郑校长讨教“升学”计划。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