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刀尔登,一名草根“隐士”,在《不必读书目》中网罗50种中国古典名著,像《山海经》《老子》《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古文观止》《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李白和王维等人的作品,一一絮叨“不必读”之理,大有蛊惑人们“不读书”之嫌。不过,显而易见的是,该书的“磁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拜“不必读”这三字所赐。
名著几被“满门抄斩”
有一类书,刀尔登认为个中“精神”时下的人们早已心领神会,于是大胆特赦“不必读”。《孙子兵法》可谓其一,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咱们这里,人人都是兵法家”,他觉得在兵法盛行的社会里,不懂兵法的人,早已把基因还给上帝,彻彻底底绝种了。韩愈的文章入选,则是“他的修辞和文法,后人尽已继承,上过中学的人,当早熟悉了;没理搅三分的手艺,连没上过中学的人也早熟悉了,不用远远地跑到文公那里及门亲炙”,再读只是浪费时间。
另有一类书在刀尔登看来“不必读”,是担心时下的人们钻牛角尖,陷进其中就出不来了。不读《山海经》,因为是书中充斥着“九头的蛇、三脚的鸟、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弄得不好,要看出古怪来。他就曾发现有人拿《山海经》来力证埃及的金字塔是大禹建的,委实荒谬。对于《红楼梦》,刀尔登的意见不在于该书本身,而在于由此引发的各种奇谈怪论,比如继“曹学”、“秦学”之后,“姥学”正在建立,他认为“学”字泛滥得简直可以赏给你我平庸之辈混饭吃了。
共计50种中国古典名著被刀尔登挑出了这样那样“不必读”的“刺”,管它是家喻户晓还是童叟皆知。如此一来,世间还有什么可读的书呢?
刻意“反其道而行之”?
“必读书目”一说由来已久。2000年前后,教育部高教司就曾指定“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教育部《大纲》也曾指定共计40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隔三差五也总有出版商不遗余力地一版再版必读书目。此番《不必读书目》的出笼多少令人哭笑不得,莫非它迎合了对近年来铺天盖地的“必读”攻势的逆反心理,刻意“反其道而行之”?
然而,细翻该书,似乎“不读书”并非作者的本意,他所言的“不必读”,是说“与其误读,不如不读”。难怪有读者细细听得那些危言耸听的理由之后,惊呼“上当”,因为自己不知不觉深得“不必读”书目的真味,甚至会催人迫不及待翻阅原著。
何必较真“必不必读”
在许多老师看来,“必读”还是“不必读”,人们其实无需太拿它们当回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李也说:“公认的必读书目不是没有,比如对于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一些知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不可不读,像《狂人日记》、《家》、《子夜》、《骆驼祥子》、《雷雨》等。不过在学生那里,一切必读书目都只是参考书目,读不读得看学生自己。”更重要的是,“带着问题读书才最有效率,看看同一个问题作者是怎么想的,自己又是怎样想的。没有问题,没有对话,就像一次性消费,看过就忘了,也无所谓精华和糟粕。”
说到底,如果一个人太过计较读什么样的书能为学习或工作找到捷径,未必能把书读好,反之如果抱着增智求知的态度,读书则总是有益的。 文汇报(范昕 李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