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后,又知道嘴里衔着橄榄枝的白鸽,象征没有战争,天下太平。老师让
我们用“和”字造句,答案最多的是“我和妈妈、我和同学、我和我的祖国”。随着知识的增长,慢慢知道“和”除了作连词,还可以当动词、形容词,如和面、和泥、一人唱万人和;和蔼可亲、风和日丽、和风细雨。
“文革”时下乡后,参加文艺宣传队接触音乐,略知和声之美妙。不过,那段岁月里“和”字似乎不太吃香,好像“斗”是使用率颇高的“主题词”,如“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然是否真乐,只有斗过之人心里最清楚。而“和事老、和稀泥、一团和气”之类是要被批判的。
近年来,适逢盛世,一个“和”字,频见视听,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家庭都在讲“和谐”: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谐社会、和为贵。这倒勾起我的学习兴趣,搬来一堆工具书,埋头探究。一查方知鄙人才疏学浅。原来,“和”的本意与音乐密切相关,右边的“口”并非是“嘴巴、人口”之意,它的本字是个象形的“龠”(读乐)字,是指几个管状的器物上的孔发出的好听的音调,后经简化,成了“口”,旁边加了个“禾”,既表示“和”的读音,又组合成一个新意,即为“谐”意。和谐一词,后字实为前字的注释。中国字是表意文字,外国人难学,不仅是因为字里有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积淀,还因为中国字是带“翅膀”的,想象的翅膀。
和,是侗族大歌中几十个姑娘同时唱出的和声,妙曼飘逸,宛如天籁萦绕山谷,此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和,是《黄河大合唱》波涛翻滚、澎湃汹涌、排山倒海、奔腾呼啸、一往无前、势不可当。和,是流水淙淙、松涛阵阵、虎啸马嘶、鸟啼虫鸣。
和是平安、和是稳定、和是康宁、和是协调。
和,是天地人合一,万物友好相处。
再读读那个“和”字,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丰衣足食,这不就是大家盼望的盛世吗?
一个“和”,携手两个文明,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