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5月9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轨道交通管理的意见》,明确将建立各项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并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机制。
点 人民广场9次改造
和乘客每次为增能欢欣鼓舞相反,人民广场站区域站长马珏每次听到增能就“吓出一身汗”。人民广场站处于三线换乘中心地位,日均客流近80万人次,高峰客流超百万,堪称“中国客流最大的地铁站”。每次线路增能带来客流增加的“蝴蝶效应”总会在这里放大和凸显。4月28日,8号线小幅增能,当天早高峰人民广场站就多了500多人次。马珏说:“我的神经绷得紧紧的,因为保障乘客安全是我的职责。”
马珏从2003年开始在人民广场站工作,眼见了巨大客流催生的人民广场换乘通道9次大改造。每次客流高峰,马珏和同事们都站到第一线的人流中去。时间长了,丈夫都觉得奇怪:“你这个带‘长’的,到底在做管理工作,还是一线的小八腊子?”每次看戏、看电影、出游,马珏都会不由自主关注当时的环境,寻思这里的客流组织什么合理,什么不合理。经过多年摸索改造,人民广场站形成了如今的“顺时针走向”客流格局,这里依旧人流熙攘,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客流对冲”“站台滞留”等安全隐患都消失了,各方向换乘客流泾渭分明,秩序井然。
线 无可奈何的限流
在大部分运营时段,上海地铁都能给乘客提供一个较舒适的乘车环境。然而在部分时段、部分站点和节点,比如工作日的早晚高峰,特定活动的线路和车站会出现短时客流大幅增加,潜藏着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乘客安全,上海地铁在多条线路的高峰时段实施限流举措,限流几乎已经成为高峰时段的一种常态措施。“限流肯定会给个别乘客带来不便,但是为了总体营运安全,顶着唾沫星子也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地铁运营中心尹炜告诉记者。4月9日8号线杨思站面对周一早高峰大客流时,记者穿上地铁志愿者红马甲参与实行限流的维持秩序工作,现场不少乘客大声责骂。然而,限流的确有效分流到站人数,避免大客流拥挤至站台。
遇到活动散场时,对人流的疏导和扩散则成为首要问题:顾村公园站平时日均客流1.5万人次,樱花节期间达到7万人次;11号线上海赛车场站平时日均客流3000人,F1赛事期间激增至6万人,是平时客流的20倍。上海地铁根据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特点提前做好预判,制定个性化现场运营保障方案,现场设置醒目指示牌,并通过微博等手段,即时告知人群现场情况,避免大客流冲击可能造成的安全问题。
面 三条底线上的努力
说到安全,去年“9·27”的追尾事故是绕不开的话题。直到如今,提及此事,地铁运营工作人员依旧神情沮丧:“这是上海地铁最灰暗的一天。”半年多来,上海地铁围绕“不追尾、不撞车、不发生踩踏事件”三条底线,开展列车接近预警技术、车站ATS系统自动记点技术、站车无线通信联控技术研究,梳理研究上海轨道交通各条运营线路曲线路段行车管理模式,针对性地强化管理防御和技术防御措施。
地铁运营从单一线路进入到网络化阶段,管理并非简单的翻倍,而是新的巨大挑战。记者近日在10号线控制中心看到,每个工作人员都配发黑色记事本,其中载明一旦发生信号事故时应该采取的各种预案,一目了然。应急板保证一旦发生信号故障,人工定位每列列车位置,确保不会发生事故。同时,地铁方面还与中科院开展合作,准备引入声纳装置,防止发生追尾事故,预计6月正式推出。上海地铁在今年初开始研发在站台上安装电动栏杆,在特定站点试验合格后即全线路铺开。这种电动栏杆可以有效防止客流拥挤时发生坠落事故。
下一步,上海地铁还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建设大客流预警系统平台,完善运营信息发布手段,主动发布线路拥堵状况和实时运营信息,实施远端客流引导措施,诱导乘客错峰出行和避开拥挤区段。在新建线路规划方面,将尽量减少多线同站换乘,采取线路与线路之间多点换乘的方式,从而均衡路网压力。
结束语
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计划,到2015年,上海有望形成14条运营线路、约600公里、375座车站左右的路网规模;到2020年末,上海地铁的远景将是810公里,约500座车站的路网规模。正如同这座生生不息的城市一般,大客流与路网的交错发展还将继续,并在这种交错上升中继续呈现出别样的活力。 本报记者 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