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伦理,医学博士放弃医治临终父亲,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忤逆不孝。这是因为,首先,不管病人得了什么病,只要尚存一口气,只要能多活几天,家属一般都会倾尽所有为其治疗。能治要治,不能治也要治。这是中国人惯有的逻辑思维。其次,让父亲的生命延续一些时日,医学博士是有这个条件的。他是医学博士,知道在医疗技术日趋发展的今天,即使是恶性肿瘤晚期病人,往往也能在各种治疗手段下多生存一段时间;主治医生是他多年的朋友;父亲有公费医疗,儿女的经济条件都还不错等等。
但从医学角度审视,医学博士放弃医治临终父亲,或许更符合科学的态度,更讲人性。因为他是医学博士,深知给临终父亲动手术、做放疗的意义非常有限,除了增加痛苦外,无益于病情的扭转,更何况,那样病人死得也没有尊严。
活的是质量,而不是几天行尸走肉的生命。死也是有尊严的。病人临终该不该救治?在我国,这似乎是一个不敢深入探讨的“雷区”、禁区。而医学博士陈作兵却用事实挑战了社会传统的伦理,给世人上了一课——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让他死得没有痛苦,有尊严。
《当代健康报》副总编辑张维曾对笔者说:“大夫医病,还得医心。对那些病重、无药可治的病人,尤其是家境一般的病人,医生就要对病人说实话,劝诫他们放弃治疗,这样的医生才是有良心的。”在他看来,医学能解决一些病,也确实解决不了很多病。多少人钱没花完,生命已经终结;多少人钱花完了,病情依旧;多少家庭为给一人治病,花光了积蓄筹借款,病人一走了之,全家人的吃饭都成了问题。
或许,医学博士放弃医治临终父亲的话题过于沉重,但选择却符合科学与现实。只是,这样的选择需要突破伦理和世俗的羁绊,更需要法律的支撑。但愿医学博士放弃医治临终父亲这个“特例”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并在实践中有革命性的突破,让更多的医疗资源不再浪费,让回天乏术的重病患者能安然离去,让活着的人好好生活。
新华每日电讯 (惠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