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欧洲科普理念
科技馆里新技术花样翻新,新奇的专业科普场馆层出不穷,为了让深奥的科学更吸引人,展示手段不断升级,声、光、电无所不用。炫目的展示技术看多了,观众难免“视觉疲劳”,有人甚至不解,难道迷人的科学就是千篇一律的声光电吗?
欧洲有一群活力十足的“科学诠释者”,总有办法让观众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除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外,更具备有效传递科学知识所需的技能和技巧。在诠释科学的过程中,他们极富有感情,运用各种方法将复杂难懂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现象解释给普通大众,或者说是表演给大众看,使普通大众对科学产生兴趣。
2004年起,由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创办的欧盟科学诠释者学院,在全球已成功培训了1000多名合格的科学诠释者。去年,上海市科协与欧盟科学诠释者学院签署协议,在上海启动“科学诠释者”项目,今年本土“诠释者”培训全面展开。
就像一名“科学导演”
曾经就读过欧盟科学诠释者学院的中国学员小陶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为了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理念,诠释者积极调动各种传播手段‘投其所好’,有时就像一位勤奋的推销员,或玩点小花招,或故弄玄虚一番,只为让科学爱好者多停留一会,多听听科学声音。”
例如,在讲解常见的小摆设“三只永动球”时,“诠释者”旁顾左右而言他,先让参与者玩一个小游戏:有三个并排在一起的硬币,第一个能动能摸,第二个硬币只能摸,第三个硬币只能动,怎样将第一个硬币移动到第二和第三个之间?“其实,这只是一个小把戏,吸引观众在诠释者指导下玩一遍,用指尖体验力的传递,其中的科学原理不言自明。”小陶说。
“科学诠释者”不单是科学的传授者或讲解员,更像是一名“科学导演”,事先没有“台词”,每一次科学服务都是一个富于创造的过程:针对不同参观者的提问,揣摩其知识背景和社会角色,或启发、或诱导,或激辩,有时还精心设计一个小桥段自编自演一番等等,好让人们对科学兴味盎然,乐意提问和参与。
首批培训六十人
来自科协系统、科普场馆及科技教师的60位科普工作者,将在上海接受为期4天的核心培训,欧洲一流的“科学诠释者”亲身示范如何以最优方法传播科学,主要课程包括科技节(展览)组织基础、演示技术研讨、表演技巧研究、与不同参观者(受众群)的互动方式、科普传播基础、创作力与团体协作、展品与多媒体的设计与搭建等。
“上海市民科学素养居全国第一,仍有不少缺乏科学理念的社会现象,如抢盐事件、核辐射恐慌等。”市科协副主席陆檩指出,上海将逐步培养出一支传播水平高、互动能力强的科学诠释者队伍,使其成为科学传播中的新鲜血液,整体提升科普讲解的技巧和水准。“慢慢地,在科学诠释者的带领下,市民看科普不再走马观花看热闹,而是一次次难得的‘发现之旅’:寻找科学兴趣,汲取有益的科学理念。”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