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载: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子路名仲由。女,同汝,第二人称。知,古今不少学者认为第一个知字为“志”,记住之义,可采信。中间四个知字为知道、知晓。最后一个知字同“智”。
用现代汉语意译此章: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的记住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首先,孔子所言完全是有的放矢,针对子路的毛病而发。子路果敢、爽直,眼里不揉沙子,但有时鲁莽、粗野,自以为是,发表一些在孔子看来是无知的见解。如子路篇所载,子路妄议卫国政事,认为老师迂阔,质疑“正名”说。孔子当然不高兴,严肃批评子路“野哉”,并告诉他“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大抵是缺而不言。
其次,孔子的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告诫人们不要不懂装懂,而是应该端正人生态度,认识到个人存在的有限性,有所知的同时亦有所不知,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逐步达到智慧的高度。基于此,钱穆先生、李泽厚先生把孔子的话译成:“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这个意思较为深奥,虽然蕴含在孔子语中,但却不是孔子直接表达的意思。显而易见,子路未必能明白其中深意,所以孔子只说浅显的意思:不要不懂装懂。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杨振宁教授在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上发表演讲,认为国内教育者与求学者长久以来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念,这个理念下形成的教育哲学与教育体制,束缚了年轻人吸收新知识、新方法的手脚,让他们在做学问的路上不能走得更远。愚以为,杨振宁教授孤立地、机械地理解孔子的话,即便仅仅针对子路,“让学生把了解的东西务必弄得清清楚楚,不了解的东西不必理睬,更不必发表看法”,也是不准确的。从普遍意义上说,杨振宁教授更是误读、曲解了孔子。
如果仔细通读了《论语》,深入领会了孔子思想,那么就会知道“不知为不知”“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是求知的阶段性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上,解决“无知”的问题,此立足点有如向上的无限台阶,一步接一步,总是由部分的无知达到这个部分的知,永无止境。客观地看人的一生,其所不知远远大于其所知。为政篇中紧接孔子教导子路的话,就是孔子教导子张的“多闻”“多见”,至于季氏篇的“疑思问”、公冶长篇的“不耻下问”,以及读书、思考的教诲,举不胜举。《论语》很多内容都是弟子们由不知而问,孔子则谆谆教诲。孔子只是反对不知却妄加议论,妄下断语,对不知或一知半解而虚心探讨问题,孔子总是大加赞赏,如八佾篇所载子夏与老师论《诗》并发表“礼后乎”之见。
作为一小段谈话,孔子只是告诫子路要端正人生态度,并没有说有了正确的态度之后再要怎么做。杨振宁教授却把“不知为不知”说成止步于不知,不再求知,不再前进,离孔子的意思何其远也!